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守“紧日子”而不馁,盼“好日子”以必达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21:1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从“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治国智慧,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勤俭家训,再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历史警醒,勤俭节约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时俱进完善了党政机关有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等规定,以刚性制度约束铺就了勤俭节约精神底色。其核心要义在于:只有守好“紧日子”,系统构建“思想破冰、能力破题、作风破壁”三重路径,才能为老百姓的“好日子”筑牢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力量。

在“紧日子”中坚守初心,在思想破冰上做文章,盼“好日子”之未来可期。《条例》开宗明义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应当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上走在前、作表率。”这既是政治上的自律,更是思想上的自觉。党政机关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工作人员思想觉悟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力度与温度。在“紧日子”中坚守初心,即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时刻铭记,我们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一些地方曾频频陷入“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窠臼,其根源在于将“紧日子”简单等同于“苦日子”,将“控制支出”片面曲解为“限制发展”。同时,《条例》中“取消不必要的公务活动”“不得以房屋维修等名义超出实际需要在接待场所超标准建设、豪华装修”等规定直指形式主义与奢靡之风的病灶,实质上是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根源上做“减法”,除去心中杂念;在价值追求上做“加法”,强化责任意识。思想破冰的关键,在于以全新视野深化对“紧”与“好”的认知,完成从“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的转变。守“紧日子”不是被动妥协,而是主动选择;过“好日子”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目标。

在“紧日子”中勤耕不辍,在能力破题上下功夫,迎“好日子”之丰硕成果。“紧日子”犹如一块试金石,以实绩实效检验着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态度。当前,部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不会过“紧日子”的能力短板:或因机械削减开支导致公共服务缩水,或因盲目追求节约忽视长远发展和持久效益。面对经费的精简与任务的繁重,唯有提升能力、创新方法,方能在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的过程中铸就卓越绩效,进而为人民迎来“好日子”积累丰硕成果。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人员能够精准对接帮扶资源,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聚焦农民急难愁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熟悉城市规划管理、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可以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各方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在城市更新的广阔天地间施展才华、成就非凡。这些生动实践深刻启示着我们:善过“紧日子”者,必能创造“好日子”。在精打细算中提升治理能力,在开源节流中创新服务方式,方能实现节约与发展的高质量动态平衡。

在“紧日子”中砥砺前行,在作风破壁上见成效,启“好日子”之美好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作风就是导向,作风就是力量,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紧日子”是作风建设的淬火炉。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上,红军的绑腿里裹满冰碴,粮袋里装着树皮。在这场生与死的淬炼中,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力量,以“铁的纪律”约束自己,哪怕饥寒交迫,也绝不扰民。用“半条被子”的温暖诠释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用不搞特殊、不搞特权的道德情操传递着革命火种。当下的“紧日子”同样需要厚植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将其常态化融入、长期化坚守、具体化落实。“好日子”是作风建设的校验场。作风建设的本质,是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从科技创新到绿色发展,无数党员干部以其优良作风,续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彰显奋斗精神的磅礴力量。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新起点上,作风建设既要传承“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传统基因,更要秉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魄力。唯有在“紧日子”的考验中砥砺前行,才能让新时代的“好日子”在作风建设的保驾护航下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守“紧日子”与盼“好日子”,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的深刻变革。在前进的道路上,党政机关当以思想破冰为舵,以能力破题为浆,以作风破壁为帆,在“紧日子”中强基固本,在“好日子”里提质增效。当我们用“紧”的睿智实现思想解放、用“紧”的笃行提升治理效能、用“紧”的担当推进作风建设,“紧日子”便不再是束缚前行的枷锁,而是轻装上阵的动力。在这条从“紧”到“好”的跃迁之路上,我们终将读懂:真正的“好日子”,绝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侥幸,而是“紧日子”千锤百炼的沉淀和厚积薄发的结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睿思(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