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逾十年,如利剑破冰、清风涤尘,不仅重塑了党风政风,更为干部在经济战场上担当作为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产业升级到创新驱动,作风建设与经济战场始终同频共振。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风险越大、挑战越多,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如何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经济战场释放更大效能?这既是考验干部担当的时代问卷,更是关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命题。
深入一线破题,激活经济治理效能。中央八项规定以“改进调查研究”为首要要求,直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为经济决策注入了务实基因。作风的转变让干部从“会议室里听汇报”变成“田埂车间问需求”,从“文件落实文件”转为“一竿子插到底”。作风的转变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资源配置更显“精准”,经济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得以打通。如浙江义乌干部连续三个月驻企办公,精准解决跨境电商物流堵点。安徽合肥“专班蹲点”破解芯片“卡脖子”。作风的转变,本质是治理逻辑的重构,从“官员本位”到“市场本位”。
破除“政绩包装”,释放干部实干动能。过去,部分干部热衷于“面子工程”“数字政绩”,导致资源浪费与发展失衡。中央八项规定紧盯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通过严控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小节”,倒逼干部摒弃虚功、聚焦实绩。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务实与诚信,而非“酒桌文化”或“表面功夫”。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三公”经费较2012年下降近70%,节省的资金转化为超万亿元民生投入。当前,多地通过简化接待流程、压缩非必要开支,将财政资源更多投向民生与产业,正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经济领域的具象化。
制度长效保障,激活经济创新活力。中央八项规定并非“一阵风”,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从改进工作作风着手,推动党政机关完善工作职能、健全制度机制,推动党员干部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从填表打卡中解脱,腾出精力服务企业群众。实践表明,制度化的约束既规范权力运行,又为干部划清“安全区”,使其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经济活动中敢为善为而不逾矩。
风腐同查同治,护航经济健康发展。经济领域腐败往往始于作风“破窗”。中央纪委数据显示,2024年查处违规吃喝问题2.3万起,风腐同查机制斩断了“围猎”与“寻租”链条。严格的监督不仅净化市场环境,更增强投资者信心。当“亲清政商关系”成为常态,干部方能以“清”护“亲”,在项目落地、企业服务中既保持廉洁底线,又展现担当作为。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一脉相承,作风的“严”与“实”,对应着经济发展的“质”与“效”。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干部需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镜,既做“干净人”,更当“实干家”。在产业升级中敢啃硬骨头,在创新驱动中善打主动仗,在民生改善中甘当孺子牛。唯有如此,才能以清风正气凝聚发展合力,以实干担当谱写经济战场的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柯琪(武汉长江新区党工委组织部)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