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AI时代,守住思考的“痛感”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1日14:5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其中,《使用指南》提出,禁止学生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直接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且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旨在从源头上防止“代劳式”使用行为。这一举措,无疑为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划定了明确的界限,也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只需动动手指,在聊天框中输入指令,即可轻松获得一篇看似不错的作文;遇到难题时,只需上传一张数学题的照片,就能迅速得到答案……许多家长或许已有体验:AI已经深度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并带来依赖的事实。一份媒体报道显示,某小学调研发现,超过45%的学生在假期作业中使用了AI辅助完成原始任务。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就会如“温水煮青蛙”那般失去应有的警惕和预防能力,长此以往,独立思考能力从何而来?学生不断向深远境界开掘的动力如何保持?此次《使用指南》明确列出“禁区”,有利于各方在实践中厘清边界、走出误区,防止学生过度依赖AI,保护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人类社会向前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技术工具的更迭。正如DeepMind创始人哈萨比斯所说:“真正重要的,不是让机器变得像人,而是让人在智能时代中保持人性。”让AI真正成为教育的助力,成为中小学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使用AI。过度依赖或盲信盲从AI,容易让孩子形成思维惰性;而“一键直达”的便利,也可能让他们省略必要的思考过程,从而影响学习能力和价值判断。当“遇到问题找AI”逐渐成为习惯时,又该如何应对“AI可能出错”的情况?这前提是孩子们具备识别“AI有问题”的能力。

当然,AI技术并非洪水猛兽,对于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中的辅助作用,也无需全盘否定。因此,在鼓励孩子合理利用AI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技术。一方面,无论在校园还是家庭,都应重视对孩子AI素养的培养。对作业过程的简单规范只是起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探索性应用、批判性思维和伦理讨论等能力,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应保持耐心,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真实社交和实践环境,让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那些稚嫩的文字或许略显粗糙、不够规范,但每一字一句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个体的思维、表达、理解与感知能力。给予愿意“慢慢写”的孩子更多耐心,就是为他们的成长留出更多空间。

归根结底,人类的优势在于思维的创新力。AI可以拓展认知边界,但绝不能替代思维生长必需的“痛感”体验。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无疑会弱化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制度约束和方法引导上同向发力,让学校和家庭始终保持对技术局限的清醒认知,孩子们才不会在技术洪流中迷失方向,独立思考的火种才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持续燃烧,从而让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生生不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金山(湖北“市监红鹰”网评创作团队)

责编:陈頔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