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武汉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会上发布并解读了《武汉市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将实施文旅产品焕新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医疗康养旅游等个性化、定制化主题旅游产品。
在东西湖区乡伴慈惠景区,400平方米的闲置农房被爆改成了“村里咖啡馆”,咖啡香与稻浪声交织,瞬间勾起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黄陂区沿河村的“乡巴克稻田咖啡”更是将“氛围感”拉满——土黄色小楼被20亩稻田包围,草垛堆成网红打卡点,柴窑面包房飘出阵阵香味……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端着咖啡杯,一头扎进武汉的乡野田间。随着更多咖啡馆扎根乡村,咖啡不再是城市的专属符号,而是成了撬动乡村旅游的“流量密码”,为武汉乡村旅游注入澎湃活力。
咖啡馆作为现代公共空间的载体之一,具备社交和消费双重属性。当“咖啡”遇上“乡村”,多姿多彩的乡村风土人情为咖啡消费持续赋能,咖啡消费不断从功能需求转变为品质体验,各地村咖消费火热。在连江定海古城的茶咖空间,白天享受咖啡时光,夜晚体验酒吧狂欢,碧海蓝天近在咫尺;在浙江湖州安吉县背靠三阶天然瀑布的“瀑布咖啡”,用曲水流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量;在西安周至县马召镇辛口村的喜鹊咖啡馆,品尝着咖啡的香醇,远眺是秦岭山下的自然野趣……咖啡是“门票”,田园风光是商品,“村咖”喝的是大自然馈赠的风景,从海屋到山丘,从瀑布到高山,从农屋到田野,乡村咖啡馆搭配上窗外的景观,给予消费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闻得到咖啡香”的全新旅游消费体验。
创新“咖啡+”新模式,与更多业态擦出耀眼的火花,能增加乡村咖啡新业态的“含金量”,让乡村文旅融合有了新思路。慈惠街的“村里咖啡”与农户合作推出土蜂蜜特调,为游客提供舌尖上的新体验;大余湾的“咖啡+艺术”“咖啡+音乐”活动,将古村变成开放式文化平台,吸引年轻人用创意激活传统。我们欣喜地看到,“咖啡+露营”“咖啡+农场”“咖啡+文化”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和多样,激发乡村旅游更多发展新动能。
“村咖”新业态开启乡村旅游新风尚,但要长久生存下去,还需用心琢磨,继续在文化内涵、服务设施、功能定位等方面提升,才能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一池春水。一方面,乡村咖啡馆发展要因地制宜,建设一村一品,通过盘活利用、改造提升等途径,借助“乡景”“乡味”“乡趣”“乡愁”等元素,创新乡村旅游消费新场景,丰富休闲度假新体验;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发展艺术研学、康养旅游、非遗体验、休闲农业等产业,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艺术节,推动“咖啡”+文农旅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村咖”好似一把魔法钥匙,打开了乡村发展的更多可能。立足本土特色资源,融合一二三产,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持续提升“咖位”,乡村咖啡才能一直“火”下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生机与活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康(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