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茶香戏韵两相宜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2日23:2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五月鹏城,繁花似锦。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此时盛大启幕。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本届文博会以“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为宏大主题,如磁石般汇聚了全球 65 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瑰宝。在这里,多元文化交织碰撞,共同编织出一场跨越时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尤为亮眼的是,来自湖北阳新的“国家级非遗”——阳新采茶戏惊艳登场。它以“茶戏共生”的独特神韵,如灵动使者,向世界徐徐展开荆楚文化的深厚长卷,尽显其蓬勃的创新活力。

2025年4月,省委书记王忠林在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强调,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打造“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的文旅新格局。而阳新采茶戏的传承与创新,恰似一颗璀璨明珠,成为锚定“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与鲜活实践,为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阳新采茶戏的根脉,深深扎在幕阜山下的万亩茶园之中。早在东汉时期,阳新就以茶闻名遐迩。到了宋代,“白毛尖”更是成为贡品,明清时期茶香远播万里茶道。茶农们在劳作时即兴哼唱的采茶歌,历经数百年的演化,融合了北腔、汉腔、叹腔等多种声腔,最终形成了兼具艺术性与乡土性的阳新采茶戏。这一非遗技艺,不仅是茶文化的艺术升华,更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近年来,阳新县以“茶戏共生”为核心,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与文旅开发的深度融合。在传承方面,阳新县采取“十年一招”的策略,精心培养“零零后”传承人,复排《九瓣莲》等经典剧目,将传统程式“矮子步”“扇子花”与现代舞台艺术巧妙结合,让古老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传播方面,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力量,通过 AI 修复濒危唱腔、VR 还原古戏台等创新手段,让古老技艺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在短视频平台上,“零零后演员变装秀”获赞超 20 万,成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此次文博会上,阳新采茶戏与书法机器人、AI 翻译等科技元素同台展示,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双向奔赴”的生动典范。

以戏为链,阳新县巧妙串起文旅资源。将采茶戏融入全域旅游规划,在茶园里搭建实景舞台,游客们可以一边品尝富川红茶,一边观赏《十二月采茶》的精彩演出。茶叶包装上印上戏服纹样,让非遗元素随着茶香走向全国。茶艺师在行茶礼时融入戏曲身段,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2024 年黄石茶文化节上,“茶园实景演出”成为爆款,带动当地茶产业年产值突破 4 亿元,实现了文化与产业的双赢。

以戏为媒,阳新县激活了城乡联动。从村头祠堂的“三天三夜连台戏”到城市剧院的现代改编,采茶戏既保留了乡土年味,又吸引了年轻受众。阳新县依托采茶戏 IP,推出“非遗 + 民宿”“非遗 + 研学”等新兴业态,联动仙岛湖、七峰山等景区,形成“两天半”精品文旅线路,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阳新采茶戏从地域特色迈向世界语言的破圈之路,既需要坚守文化根脉,更需要创新表达方式。在科技赋能传播方面,文博会上阳新采茶戏与时空壶翻译机器人、越疆科技机器人同馆展出,AI 技术打破了语言壁垒,让非遗故事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在品牌塑造文化方面,阳新采茶戏与“万里茶道”历史 IP 紧密结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花期乡遇”主题线路,成为湖北唯一“国家级认证”文旅品牌,提升了阳新采茶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幕阜山下的茶园到深圳文博会的展台,阳新采茶戏的蝶变,生动印证了湖北文旅发展的深层逻辑。唯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将独特的地域特色升华为世界语言,才能真正实现“诗与远方”的深度融合,让荆楚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浩东(黄石市阳新县“富川新语”网评团队、阳新县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