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襄阳实现从“历史文化名城”到“现代文明之城”跨越升级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4日16:1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5月23日,中央文明办官网发布消息,襄阳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地级市)称号。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家城市综合类评比的最高荣誉,涵盖城市治理、生态建设、民生服务、文明风尚等全方位评价体系。襄阳此次获评,实现了从“历史文化名城”到“现代文明之城”的跨越升级,是城乡环境改善与市民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更是城市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份荣誉背后,是580万襄阳人民齐心协力、精益求精的成果,是全体干部群众信念与执着、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汉江奔流不息,诉说着襄阳三千里文明薪火的传承;古城巍峨耸立,见证着襄阳十九年风雨兼程的创文之路。十九年来,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殊荣凝聚着每一个襄阳人的努力与付出,这座千年名城用坚韧与执着书写了一部攻坚克难的奋斗史诗。襄阳市委、市政府发出《致全市人民的感谢信》,特向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出积极贡献的全体市民,向关心支持、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谱写了一曲壮阔动人的文明赞歌,使襄阳这座千年古城变得更加文明和谐、更加美丽宜居。如今,穿行在襄阳街头,古城墙与摩天楼交相辉映,智能书吧与非遗工坊比邻而居,“车让人”成为街头风景,“微笑之城”的金名片愈发闪亮。

破冰突围,襄阳在困境中蹚出蝶变之路。2005年,襄阳首次提出创建目标时,质疑声不断。但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成立“创建指挥部”,将文明创建纳入“四个襄阳”战略体系。首战遭遇特大洪水,党员干部在齐腰深水中转移群众、抢修设施,用血肉之躯筑起“文明堤坝”;面对棚改资金缺口,创新“古城保护与民生改善捆绑开发”模式,让3.8万户居民实现“忧居”变“优居”。正是凭借“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劲头,襄阳在省级初评中逆袭位居前列。

创新攻坚,襄阳于改革中激活内生动力。2018年,襄阳积极推进“巷长制”“路长制”改革,将全市四百多条街巷纳入网格化治理。面对市民参与度不高的难题,全国首创“文明积分存折”,将志愿服务、垃圾分类等行为转化为可存储、可兑换的“文明资产”,带动广大市民注册成为“文明储户”。这些刀刃向内的改革,让创建工程突破“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局,激发出全民共创的磅礴力量。从护城河清淤时挖掘机彻夜轰鸣,到智慧停车系统破解“一位难求”;从“飞线充电”屡禁不止到充电桩覆盖所有小区;从占道经营反复回潮到“门前三包”成为商户自觉……每一个细微改变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十九年接续奋斗,三代创建人青丝变白发,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铺就文明之路。

站在新起点回望来路,攻坚克难的日夜、打破常规的探索、润物无声的坚守,都化作城市基因里的文明密码。这座曾诞生过“筚路蓝缕”精神的古城,正在汉江之滨续写着新时代的“文明长卷”。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襄阳应将这份荣誉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助力,以文明为笔,以奋斗为墨,在新的征程上继续书写辉煌。因为,建设城市文明永无止境,千年古城将永远激荡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郭小虎(襄阳市樊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