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莅临武汉市江夏区调研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江夏区,作为武汉的“南大门”,在“五区战略”的指引下,将科技创新深深融入发展血脉,奏响了一曲产业创新发展的激昂乐章。
走进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武汉生物制品所、江夏实验室三大科研机构汇聚一堂,亚洲首个P4实验室和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研发基地等顶尖平台彰显着强大的科研实力;而智能物联产业带,海康威视武汉基地的智物联传显产品2024年实现产值40.57亿元,市场优势凸显无疑。这些产业园区各展风采,共同为江夏区的科技创新助力添彩。
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江夏区以“转型年”为契机,在科技创新领域打出的一套组合拳。该区建立“揭榜挂帅”机制,精准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出台“科创33条”,为高技术、高成长的项目提供高达8000万元的创投支持;对每个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给予1500万元的经费支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实施“汤逊湖人才十条”,大力汇聚高层次人才。2024年,江夏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2%,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200家。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江夏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空中楼阁,而是产业变革的基石力量。在江夏区的产业发展中,这一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华域视觉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攻克的车灯智能控制模块技术,不仅追求照度高、探照距离远,还通过标准化实现模组的广泛应用,并能根据各种复杂的路面环境进行多样化光型调节;武汉楚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出第四代储能专用电池,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江夏方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本身,更是科技创新对产业能级提升的乘数效应。这种效应在江夏汽车产业转型中尤为明显,从传统零部件制造迈向智能系统研发,从单一产品代工拓展至全产业链布局,科技创新如同催化剂,让传统产业在“智改数转”中焕发新生,使新兴产业在技术迭代中抢占制高点。
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而要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至关重要。江夏区深谙此道,在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支点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出“需求端牵引+供给端突破+应用端落地”的协同创新模式。智能物联产业园内,海康威视与武汉高校共建的联合实验室,让高校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攻关形成“双向奔赴”,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这种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既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又培育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生动局面。数据显示,2024年江夏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科技创新正在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为江夏区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科技创新已成为区域竞争的胜负手。江夏区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为契机,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总投资4亿元、占地28亩的武汉驷腾科技产业园在江夏区五里界街正式投产,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华中首个实体化、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伙平台——湾创(广东)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有限合伙)武汉分所在江夏区完成注册,助力江夏夯实“科技创新策源和转化高地”的根基;江夏区政府基金以“容亏60%”的胆识,为企业预留破茧成蝶的时间。这些举措如同播撒的创新火种,在江夏这片热土上形成燎原之势,为江夏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创新潮涌处,江夏正扬帆。当科技创新的齿轮与产业升级的链条在江夏精准咬合,当实验室里的科研突破转化为生产线的智能跃迁,这片以“敢为天下先”为基因的土地,正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激活发展“最大增量”。从光谷南的实验室到智能工厂的生产线,从高校院所的理论探索到企业车间的应用实践,江夏正以全链条创新生态的蓬勃张力,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树立“创新驱动”的鲜活样板,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征程中,书写着属于中国创新热土的江夏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楠(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