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党政机关带头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持之以恒反对浪费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遵循。“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新时代,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赓续传承,更是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唯有将节约理念融入党政机关运行全过程,为全社会树立榜样,方能筑牢廉洁防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传承优良传统的应有之义。从“红米饭,南瓜汤”的井冈岁月,到“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创业时期,再到如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踏石留印,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号召“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同志用补丁摞补丁的被褥诠释艰苦朴素的品格。这些精神印记深刻表明,厉行节约不仅是应对物资匮乏的现实选择,更是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精神旗帜。新时代传承这一优良传统,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汲取,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护。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餐饮浪费现象曾一度成为作风建设的“顽固病灶”,豪华宴请、铺张接待不仅消耗社会资源,更腐蚀党员干部的思想根基。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舌尖上的浪费”得到有效遏制,但隐形变异的奢靡之风仍偶有出现。新修订的《条例》从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到公车使用等多方面立下了更加严格的规矩,为党政机关行为划定了明确边界,有助于根治铺张浪费的作风之弊,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党员干部唯有全面贯彻落实《条例》要求,从思想深处拧紧“总开关”,将节约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才能从根本上铲除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滋生的土壤。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提高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政府机关的每一笔支出都关乎民生福祉,每一份资源都应物尽其用。通过建立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严控“三公”经费等,《条例》坚持从严从简、勤俭办事原则,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制度与作风的良性互动,将“过紧日子”转化为可操作的规范。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节约增效提供了新路径,电子政务系统减少纸质文件流转、云会议平台降低差旅成本、大数据运用帮助精准压缩冗余开支……实践证明,厉行节约不是简单的“节流”,而是通过科学管理实现治理效能的“开源”,让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社会效益。
贯彻落实厉行节约方针,党政机关需多管齐下、久久为功。要强化制度约束,将节约要求纳入绩效考核和干部评价体系,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对浪费行为“零容忍”;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主题党日、廉政党课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创新管理模式,推广绿色办公、循环利用等做法,让节约理念融入政务运行全流程。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成为节约理念的践行者、廉洁新风的传播者,党政机关必将以更清廉的形象、更高效的作为,实现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兰岚(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