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大精神”虽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却跨越时空交相辉映,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北人奋勇前行。
在荆楚大地的历史长卷中,大别山的烽火、长江堤岸的浪涛、方舱医院的灯光,共同铸就了三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当年轻干部走进红安烈士陵园追寻革命足迹,踏上防洪堤坝直面汹涌波涛,翻阅抗疫档案体悟生命真谛,他们解锁的不仅是湖北发展的精神密码,更是融入血脉的奋斗传承。这“三大精神”如同熊熊熔炉,持续锻造着新时代湖北年轻干部的意志与能力。
红安七里坪的青石路,见证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的初心。这种精神激励着青年干部将根须扎进基层沃土,在躬耕实践中培育深厚的为民情怀。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农技员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只为改良柑橘品种,让果农收获更多甜蜜;驻村干部彻夜直播,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这些沾满泥土的实践,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写照。当服务从纸面台账变为田间地头的足迹,当政绩体现在老乡真诚的笑容里,青年干部才真正领悟“扎根人民”的真谛。他们摒弃浮躁,学会用乡音与群众沟通,在家长里短中摸准民生脉搏,将知识真正运用到荆楚大地的建设之中。
1998年长江大堤上的“生死牌”,2020年防汛哨所彻夜不息的灯火,铭刻着湖北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毅。抗洪精神锤炼着年轻干部直面挑战的锐气,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彰显担当本色。面对发展中的重重困难、改革中的艰难险阻,年轻干部将“水不退人不撤”的坚韧誓言,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自觉。他们主动啃下历史遗留问题的“硬骨头”,在化解积压多年的矛盾时,展现出不解决问题决不收兵的决心。面对复杂棘手的群众诉求,他们不回避、不推诿,深入一线倾听民声,反复沟通协调,像排查堤坝隐患一样细致入微,直到找到化解矛盾的“最优解”。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他们同样发扬着抗洪精神中的果敢与担当,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勇于协调各方利益,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政策落实见效。在考验中,年轻干部磨砺出过硬的肩膀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担当。
方舱医院里的广场舞,社区中穿梭的“红马甲”,诉说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壮阔史诗。抗疫精神砥砺着青年干部服务人民的初心,让他们在细微之处传递着人民至上的温度。如今在政务服务窗口,新设立的“方言服务岗”消除了沟通障碍,制作的“一图读懂”海报破解了政策难题。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正是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温暖。当紧急救助与日常关怀并重,当常态服务与应急响应贯通,年轻干部在服务的点滴细节中,书写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答卷。抗疫精神引导年轻干部在服务中学会换位思考,在政策落地时注重精准实效,将“人民至上”转化为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暖心举措,用“绣花功夫”织就坚实的民生保障网。
从大别山麓到长江之滨,从防洪堤坝到服务窗口,湖北年轻干部在“三大精神”的引领下茁壮成长。他们如红安野菊深植沃土,似长江浪花搏击风浪,像方舱灯火传递温暖。他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伟大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当这“三大精神”融入血脉,曾经被贴上标签的青年一代,必将在支点建设的新征程上,用坚实的脚步丈量责任,用挺直的脊梁扛起使命,用创新的智慧回应时代,贡献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民族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