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让“三大精神”引领黄陂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1日23:1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精神是前行的灯塔,信念是奋进的动力。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更是湖北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武汉市黄陂区深植这“三大精神”沃土,将红色基因、抗洪担当、抗疫智慧融入发展血脉,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征程中勇立潮头,奋力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在革命战争时期,黄陂上演了一幕幕壮烈的英雄传奇。黄麻起义,由黄陂革命先烈潘忠汝、吴光浩等人领导,拉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的序幕。他们在木兰山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这一举动为后来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新四军第五师机关长期驻扎在黄陂蔡店的姚家山,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姚家山村因此被誉为“武汉抗战第一村”,见证了黄陂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与坚定信念。 

如今,姚家山依托新四军第五师旧址,打造出“沉浸式红色教育+生态旅游”的独特模式。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厚重,还能领略到生态之美。姚家山年接待游客已超20万人次,红色资源真正成为了“精神富矿”。木兰乡则以红色驿站为纽带,将2万亩生态茶园与1.2万亩中药材基地紧密相连,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更令人欣喜的是,黄陂将红色精神融入基层治理,通过“红色议事厅”这一平台,发动群众共谋共建。老旧小区改造、农村环境整治等300余件民生难题得以破解,红色基因成为了凝聚民心的强大磁石。正如湖北日报所报道的,黄陂的基层治理模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抗洪精神为黄陂固本强基,挺起钢铁脊梁。长江与滠水在此交汇,特殊的地理位置让黄陂成为防汛抗洪的关键战场。1998年,黄陂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人在堤在”的钢铁长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如今已转化为守护黄陂发展底线的硬核实力。滠水河道整治工程中,黄陂坚持“防洪+生态+民生”三位一体的理念,疏浚河道30公里,加固堤防50公里,打造出了滨水生态景观带。昔日的“水患河”如今已变身市民休闲的“打卡地”。同时,黄陂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

抗疫精神为黄陂赋能添翼,点燃创新引擎。作为火神山医院建设的主战场,黄陂10天建成“生命方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这份“舍生忘死、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如今正转化为推动黄陂创新发展的澎湃动力。黄陂依托临空经济区,打造出华中最大的医疗器械产业园。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30余家行业龙头纷纷入驻,形成了应急医疗产业集群。这一产业园的建成,不仅提升了黄陂的医疗产业水平,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黄陂将抗疫期间积累的大数据排查、网格化管理经验,升级为“智慧黄陂”社会治理平台。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8%,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更令人振奋的是,黄陂抢抓数字经济机遇,建设航天信息应用产业园。推动北斗导航、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让“中国速度”持续转化为“发展质量”。黄陂的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更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大精神”在黄陂交相辉映、同频共振。大别山精神筑牢了信仰之基,让黄陂人民在革命历史的熏陶下,坚定了理想信念;抗洪精神锤炼了担当之能,让黄陂人民在防汛抗洪的考验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抗疫精神点燃了创新之火,让黄陂人民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激发了创新创造的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陂将以武汉城市圈北部中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潜力,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应急经验升华为治理效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让抗疫智慧赋能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陂必将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雪雷(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