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楚天评】东湖评论:金融活水浇沃土 武汉构筑科创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5日18:3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6月19日,武汉市召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正式提出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这一宏伟蓝图的背后,是武汉创新能级的持续跃升:2024年,武汉市全年净增中小企业16.1万家,诞生了智能汽车AI芯片、交互式AI等多个新兴产业“全国第一股”,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和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均突破1.6万家,位居全国前列。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是武汉市“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奋力推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必行之路,在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竞争核心赛道的今天,武汉正以金融为杠杆,撬动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关系,如同种子与沃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如同破土的春芽,唯有耐心资本的持续滋养,方能长成参天大树、聚木成林。武汉正在打造的,不仅是一个资金池,更是一个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

体制机制构筑“坚实底座”。作为中部唯一入选国家重点支持先行先试科技创新政策的城市,武汉正在书写制度创新的“武汉方案”。在法规制定方面,6月25日武汉市向公众发布《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首创性设立“科技金融支持专章”,以6条刚性条款构建政策闭环,明确了人民政府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的主体作用,明确要求人民政府设立的投资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创业投资鼓励创新者“勇敢追梦”。政府投资基金是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武汉市政府产业基金出资规模已达364亿元,参与设立各类投资基金146只,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637亿元,其中69家挂牌上市、7家独角兽、64家“金种子”、77家“专精特新”企业。东湖高新区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探索投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单户在保余额上限由1000万元提升至3000万元,为创新企业配备“风险缓冲垫”。

资本市场稳定科技创新“后方粮草”。武汉350亿“银行系”耐心资本入市,瞄准高新技术,工商银行率先破局实践,与车联网领军企业华砺智行(武汉)达成战略合作,解除企业对短期财务指标的硬性约束,使企业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V2X车路协同、智能交通核心设备等关键技术研发。武创投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出资参与黑芝麻智能IPO发行认购,在半个月内完成投决,协助黑芝麻智能成功在香港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成为“中国智能汽车AI芯片第一股”。经开产投集团创设科创投资基金“武汉车谷科创投资基金”10亿科创基金赋能车谷产业,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及“车谷英才”专项、院士团队成果转化项目,加速实验室“硬科技”向市场化“好产品”转化。

科技创新是武汉市提高服务支点建设核心竞争力的最强“底牌”,更是其角逐未来的关键筹码。当金融政策更稳定、更公正、更可预期时,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化学反应”将产生乘数效应。武汉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之路。这座城市正在用行动证明,在科技与金融的双轮驱动下,创新的边界将不断拓展,发展的奇迹将持续书写。当金融之光照亮创新之路,武汉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位置必将更加耀眼。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远岚(武汉经开区)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