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汉市各机关单位纷纷前往武汉防汛纪念碑、武汉防汛陈列馆参观学习。泛黄的历史照片与“生死牌”原件,无声诉说着1954年军民协同封堵决口、1998年38万军民巡堤的英勇事迹,深刻诠释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内核。从防汛纪念碑到基层街巷,抗洪精神始终指引着城市守护者,将昂扬斗志转化为新时代守护江城安宁的磅礴力量。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这句古训在江城百里长堤上的抗洪战场上得到了生动诠释。当2024年7月的汛情来临,江汉区满春街道、民族街道、民权街道等沿江街道,在闸口搭建24小时值守点,值守人员严格对照“46553”要诀开展巡堤查险工作的身影,与1998年龙王庙闸口抗洪英雄签署“生死牌”的誓言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青山区烟草专卖局的党员代表们主动请缨加入防汛指挥部,他们手持电筒在夜色中巡查江堤,用对讲机实时报告水位变化和堤坝状况。基干民兵、应急队员、社区网格员以及居民共同参与巡堤查险,在“全域协同”中汇聚起强大力量,将千万颗心拧成一股绳,在两江四岸筑起不可撼动的精神堤坝。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抗洪精神的核心,是敢于向自然伟力亮剑的斗争精神。1998年,长江武汉关水位达29.43米,南岸嘴地区1284户居民家园尽毁。正是在这场与特大洪水的殊死搏斗中,高建成烈士用生命诠释了“人在堤在”的誓言,龙王庙闸口“生死牌”上的22个鲜红手印,将共产党员的初心永远镌刻在惊涛骇浪间。而今,二十七载春秋更迭,每当防汛警报再响,武汉市各防洪防汛分指挥部迅速响应,以《防汛应急行动预案》为指南,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洪水灾害,做好汛情预报、险情监测,依托现代化的水文监测网络、高效的应急抢险队伍和先进的防洪排涝设施,精准调度、科学应对,最大限度减轻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从“人定胜天”的悲壮呐喊,到科学防汛的从容应对,抗洪精神早已熔铸在城市血脉之中,铸就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抗洪精神最深刻的内涵,在于将灾难转化为治理力的智慧。在江汉区,每年汛期前的防汛演练早已形成“标准动作”,未雨绸缪开展防汛抢险应急队伍拉动演练和河道堤防闸门启闭防汛演练。在汉阳区,海绵城市建设让昔日“十年九淹”的南岸嘴变身生态绿洲,倒口湖公园成为了防洪教育基地。如今,AI技术、数字孪生长江等科技手段为防洪装上“最强大脑”——轻点鼠标即可调取全域水务数据,自动生成多套预报调度方案。人力、生态、科技的三重赋能,见证着武汉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治理转型,更印证着中华民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哲学思想。
抗洪精神恰似长江之水,既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厚重,又奔涌着时代创新的活力。从龙王庙闸口到城市大脑中枢,从“生死牌”到智慧防汛系统,武汉人民用实践证明:抗洪精神不仅是抵御洪水的“精神堤坝”,更是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当这种精神融入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必将为英雄城市谱写新时代“荆江安澜”的壮丽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柳钰凡(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满春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