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物流成本还可挤出多少“水分”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09:1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武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至此,武汉成为全国首个齐聚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及生产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省会城市。

武汉经开区正是新枢纽的关键地带。这里规上工业总产值全市首位,工业门类齐全、规模庞大,堪称武汉制造强市的“主阵地”。新枢纽以沌口工业站、江盛汽车滚装码头为支点,创新“政府规划引导、四级国企共建”模式,由武汉建投公司牵头组建运营联盟,将六大基础功能与四大延伸功能编织成网。预计到2030年,货物吞吐量将突破千万吨,企业物流成本直降12%,干线运输占比跃升三成以上。

在这里,将实现制造与物流的深度融合。不同于传统货运枢纽的货物中转定位,生产服务型枢纽将供应链嵌入产业的毛细血管中。智慧仓配、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等功能,直接服务于“车谷”的智能网联汽车和“光谷”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当美的工厂的AGV小车沿着5G网络轨迹滑行,物流枢纽已不仅是运输节点,更是制造业供应链组织枢纽和产业国际物流组织平台。

“多式联运”成为打通枢纽经脉的关键密码。生产服务型枢纽正加速建设通津港与中铁伊通物流中心二期,推动铁水、公铁、空陆等运输方式无缝切换。而放眼全市,吴家山铁路基地直连阳逻港的专用线、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的“客货双枢纽”联动、汉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衔接,正编织着一张“覆盖中部、辐射全国”的立体物流网络。当集装箱在码头与班列间高效流转,企业物流成本自然被“挤”出水分。

枢纽经济的乘数效应已然显现。国家物流枢纽并非简单物流通道,而是资源集聚的“经济催化剂”。武汉规划在2030年前全面建成枢纽经济载体,推动“枢纽带动贸易、贸易聚集产业、产业反哺枢纽”的良性循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商贸流、玉湖冷链的跨境生鲜供应链、天河机场保税店的免税消费,与车谷的汽车零部件集群互利互补。数据显示,全市A级物流企业将突破450家,百亿级进出口龙头企业达10家,形成产业与枢纽共生的生态圈。

武汉的“九省通衢”之誉,在新时代被赋予全新内涵。从地理中心的传统优势,升级为功能聚合的“五型枢纽”,武汉正以物流为支点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建设赋能。当长江经济带的货轮、横跨欧亚的中欧班列、通达全球的航空货机在武汉形成立体联动,一幅“链接国内、联通全球”的开放图景已然形成。

随着最后一枚枢纽棋子落定,武汉“大棋局”的轮廓逐渐清晰。五型枢纽不再是孤立的物流节点,而是以“三港五区”为骨架,集制造、贸易、金融、创新于一体的经济生态系统。当长江黄金水道上的货轮与奔驰的中欧班列在武汉共振,当“车谷”的智能电动汽车借力枢纽融入全球产业链,武汉这座城市的“通衢”之名,正从地理意义上的枢纽,转变为供应链时代的“流量枢纽”。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江懿枫(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