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三大精神”照荆楚,擎起中国式现代化的信仰之光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17:1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当一个民族走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什么最值得被传承?当一座省份肩负支点使命、奋力在历史转折点破浪前行,靠什么才能无惧风雨、砥砺前行?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广阔图景中,有三种力量,始终汹涌奔流在历史深处,亦奔涌在时代脉络之中——那就是根植于荆楚大地的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它们不是静态的词条,也不是尘封的纪念,而是这片土地上最沉雄深远的信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精神引擎。

以信念之力,赓续大别山精神血脉。信仰,不是抽象的空谈,而是穿越时代的选择。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孕育出一以贯之的忠诚力量。今天,那些在山水间默默耕耘的老兵与青年、退伍与在岗者,正用他们的脚步,把理想镌刻在现实土地上。“90后”兵支书杨愉锐返乡振兴“土特产”,他并未选择光鲜的都市生活,而是选择了扎根泥土、躬身为民。其背后,是一脉相承的大别山精神在年轻一代身上的重构与回响。还有那些走村串寨、用生命守护记忆的老兵宣讲员们,他们以自己的故事点燃的是信仰之火,更是理想之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的丰盈,更是精神的强健。一个地方的发展,终究要靠人,而人,终究要靠信仰。湖北的基层干部、科技人才、新农人、新市民,他们忠诚刻在岗位上、把责任扛在肩膀上。大别山精神不只是红色的回声,它正化为一代代湖北儿女无惧风雨、奋勇向前的思想底气和精神坐标。

聚团结之势,弘扬抗洪精神伟力。历史总在关键时刻提供精神参照。1998年那个洪水滔天的夏天,武汉府河决口、生命悬于一线,7岁女孩江珊抱树自救9小时,最终被逆流而上的公安战士王明华营救。这不仅是一场个人的幸存,更是一场时代的精神接力——27年后,她成为人民警察,将那份“被守护”的感动,转化为“守护他人”的行动。如果说大别山精神是信仰之魂,那么抗洪精神便是团结之力,是中国人骨子里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血脉记忆。抗洪精神早已超越了自然灾难的场景限制,成为推动社会运行、城市治理、人民团结的深层动力。它写在干群一心的乡村振兴图景中,也写在青年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热血选择里。当今的湖北,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区域竞争加剧等一系列“时代洪水”,更需要这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社会合力。抗洪精神,正在从危难之际的集体奋战,转化为日常治理中的系统韧性和群众温度。

凭科学之智,砥砺抗疫精神风范。信仰支撑方向,团结构筑根基,而持续进步,则必然倚重理性与科学。抗疫精神给湖北留下的不只是“封城”的记忆,更是一整套系统的应对机制与思维方式。从东湖实验室到光谷科创大走廊,从生物医药到低碳科技,从磁浮轨道到新能源船舶,一个尊重规律、崇尚创新、协同攻坚的湖北正在蓄势腾飞。疫情之战,湖北人民用生命诠释了“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现在,这一精神正悄然渗透进现代化治理的方方面面: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科学理性逐渐成为制度建设的骨架,也成为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在全国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湖北“挺”在前列,不靠蛮干,不靠情绪,靠的是数据、人才、创新,靠的是每一次精准发力的决策——这种理性沉稳、科学务实,正是抗疫精神的延展表达,是现代化最需要的精神气质。

信仰,团结,科学——这三大关键词看似源于不同的历史时空,实则共同构成了湖北崛起的精神三角座标:信仰定方向、团结聚人心、科学谋长远。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历史回声,而是交织缠绕、彼此支撑的现实动力系统。正因有大别山的信仰之根,才有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意志力量;正因有抗洪的团结传统,才有共克时艰的凝聚共识;正因有抗疫的科学精神,才有脚踏实地的现代治理路径。它们构成了湖北这艘巨轮破浪前行的动力舱,支撑起一个省份乃至一个国家迈向未来的“精神底盘”。

何以中国?文明以载道。何以湖北?精神为骨,信仰作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不只是GDP的跃升,更需要一套文化自觉、精神自信、制度自强的“中国表达”。而湖北,正凭借三大精神的铿锵脊梁,书写着这份答卷中的高光篇章。在“三大精神”的照耀下,山河可挺,未来可期。愿大别山的火种、长江边的守望、疫后重启的坚韧,继续点亮荆楚大地,亦点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广袤远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梅开(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满春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