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牡丹”映华彩,荆楚戏脉续新章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17:3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2025年湖北戏剧牡丹花比赛的舞台上,襄阳两位青年演员史志红与马延娜如两颗新星闪耀,以精湛技艺摘得“牡丹花”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个人艺术造诣的褒奖,更是襄阳戏剧传承与创新成果的生动写照。当传统戏曲的根脉与当代青年的创造力相遇,荆楚大地正奏响一曲文化自信的华美乐章。

史志红以湖北越调《挑滑车》《伐子都》惊艳四座。其武生身段刚柔并济,既承袭京剧程派艺术精髓,又融入越调特有的高亢激昂。作为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的青年骨干,她曾凭《伐子都》获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传承英才”称号,此次再攀高峰,印证了传统剧种在当代焕发新生的可能。马延娜则以襄阳花鼓戏《荆钗记•雕窗投江》展现青衣的细腻婉转,又以曲剧《信仰》诠释革命题材的现代表达。这种“一戏一格”的探索,正是戏曲工作者对“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两位演员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湖北戏剧生态的深刻变革。自二零二一年襄阳张孟雨、刘利敏首摘“牡丹花奖”以来,襄阳戏剧界形成了“老带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负责人表示:“参赛既是检验,更是播种。”这种将竞技场转化为培养皿的智慧,让古老剧种在年轻群体中收获了新的知音。据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二零二五年湖北戏剧牡丹花比赛终审结果公示》显示,本届比赛二十七名选手历经初选、推荐、初评、终审四重考验,最终仅二十二人突围,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史志红、马延娜能从六十名申报者中脱颖而出,既源于个人“十年磨一剑”的坚持,更得益于湖北构建的戏剧人才培育体系。

政策层面,从《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到“文化强省”战略,湖北以制度设计为戏剧保驾护航。实践层面,通过“经典剧目复排工程”“中青年艺术表演人才大赛”等项目,为青年演员搭建成长阶梯。数据显示,本届获奖者中“八五后”“九零后”占比超七成,印证了“以人才促作品”战略的显著成效。史志红二零二四年获“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青年传承人才”称号,马延娜则凭借《荆钗记》等剧目多次在省级赛事中获奖,这些案例为青年演员的成长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当史志红在《挑滑车》中完成“长靠翻滚”的高难度动作时,观众席爆发的掌声不仅是对技艺的惊叹,更是对文化基因的共鸣。这种共鸣,源自戏曲工作者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将革命历史题材转化为《信仰》的现代叙事,让花鼓戏的市井烟火气与当代审美同频共振。阳新采茶戏演员柯小卉、程聪的获奖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她们以《逼休》《腊米树下》等剧目展现地方戏的独特魅力,证明“小剧种”同样能绽放“大光彩”。这种“百花齐放”的格局,正是湖北戏剧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底气所在。

站在“十四五”文化发展的新起点,襄阳“牡丹双娇”的绽放绝非偶然。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培育,从人才培养到剧目创新,湖北戏剧生态的完善为青年演员提供了广阔舞台。当传统戏曲遇上青春力量,当政策扶持碰撞市场活力,荆楚大地正以戏剧为笔,书写文化自信的时代答卷。这朵历经风雨的“牡丹”,必将在更多青年手中代代相传,开遍神州大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龚樊(襄阳樊城)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