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求职黄金季,当无数青年怀揣梦想奔赴职场时,一些精心设计的“剧本杀”式就业骗局却悄然上演。近日,甘肃警方破获一起涉案8000余万元、400多名大学毕业生深陷其中的特大就业诈骗案,敲响了求职季防诈的警钟。诈骗团伙伪造公章、虚构流程、安排假考试的“剧本杀”式骗局,不仅暴露了“黑职介”的猖獗,更体现出就业安全工作急需加强,唯有政府铁腕清障、用人单位筑牢堤坝、求职者擦亮双眼,全社会共同奔赴,方能构筑坚不可摧的就业安全防线。
当前“黑职介”与就业诈骗已不是个案,而是呈现出产业化、链条化特征,扰乱就业秩序。如甘肃特大诈骗案中一环扣着一环,形成的“一条龙”式的诈骗流程,就是他们抓住了毕业生和家长对“稳定工作”的渴望,用“央企国企正式编制”“花钱就能得到稳定工作”当诱饵,诈骗分子十分了解求职者心理,编造“拖延话术”制造希望假象,甚至利用受害者“沉没成本”心理和羞耻感阻碍举报。
乱象背后是多种原因,监管与惩戒存在滞后性,传统监管手段难以穿透网络化、隐蔽化的新型诈骗。违法成本过低,案件即便告破,追赃挽损难度极大,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信息透明度缺失,权威、统一、实时更新的官方招聘信息平台建设不足。部分用人单位特别是体制内岗位招录过程透明度不够,为“内部操作”“预留名额”等流言提供了滋生土壤。求职者认知偏差,激烈竞争环境下,“捷径心态”悄然滋生,一些求职者和家长对“编制”“稳定”过度推崇、对正规招聘流程缺乏了解、对“有偿入职”骗局警惕性不足,他们认为“只要认识熟人,花点钱就能办大事”,给犯罪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乎经济发展,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业安全是就业的关键环节,也关乎当下青少年的人生起点,更系着社会公平正义。升级监管,强化部门协同,推动“线下突击检查+线上动态巡查”常态化。建立“黑名单”库,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提高违法成本。利用大数据监测异常信息与资金流动,畅通权威信息渠道,推广官方公益性求职招聘平台,要求国企等招聘信息首发备案。将反就业诈骗宣传纳入高校必修课与公共就业服务重点,结合典型案例,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揭露诈骗手法,在毕业季等节点发布预警。用人单位要压实“主体责任”。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央企国企,要严格执行招聘公示制度,全链条公开关键信息,压缩“暗箱操作”空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用人单位需严格审核合作中介资质,通过官方渠道验证简历及推荐人选的真实性。鼓励大型企业、国企与高校、人社部门共享可疑信息,及时举报线索。求职者要练就“火眼金睛”。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付费入职”等诱惑保持警惕,克服侥幸心理。优先选择权威渠道获取信息,利用核验工具验证企业资质和招聘信息真伪。求职全程留存证据,遭遇侵权或诈骗,第一时间向人社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报警。
保障就业安全,为每一位求职者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政府、用人单位、求职者同向发力,让每一次求职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洽(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