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城市更新让“老地方”飘出“新味道”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15:5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夏雨初歇,武汉青山区116社区老旧小区的张阿姨拎着菜篮出门,脚下再不是往年溅起泥水的坑洼路面,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平展展的沥青路。这抹朴素的“黑色”并不张扬,却稳稳托起了居民日常的脚步。从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更新”理念,到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一场关乎亿万人“家门口幸福”的变革,正悄然重塑中国城市的肌理。

城市更新五年探索,从各地试点到全国铺开,行动逐渐摸清了方向,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补齐民生短板、提升生活品质的长期行动。其核心在于“可持续”,怎么才能让更新的效果持久?关键就在于扎紧制度的“篱笆”。

为破除原有机制梗塞,《意见》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从包括健全法规在内的六个方面加强支撑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从多个方面发力,例如“城市体检”,在住房、社区、城区三个维度为城市把脉问诊,通过居民问卷、专家实地查看,精准找出哪里是痛点、哪里是难点。湖北武汉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时,尝试了“居民点单”的做法,道路怎么修才合理、停车位怎么划大家才满意,不是干部说了算,而是让住户们来决定,形成“一小区一方案”。更新完成也不是终点,后续的管护同样重要,要同步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引导居民参与进来,共同监督维护成果,只有这些制度真正落地生根,城市更新的成果才能细水长流,让居民长久受益。

城市更新的温度,不在宏大的口号里,它藏在老百姓每天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中。武汉青山区那些老旧小区的变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道路的“刷黑”改造让雨水能顺畅流走,不再积水成洼,居民走在上面稳稳当当,街边的树木经过整理,绿意盎然,透着一股清爽劲儿。这样的“微更新”“微改造”,正在全国各地悄然发生,改变着人们家门口的环境,路平了,晚上出门不怕黑;灯亮了,回家路上更安心,这些看似琐碎平常的“小事”让幸福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褶皱里,让改善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搞更新,还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要持续不断地推进这项工作,坚实的资金保障是基础,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就是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需广开渠道,汇聚各方力量。这形成了“多条腿走路”的保障格局,2025年首次设立了专门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城市更新专项”,重点投向老旧管网更新、危房改造等直接关系安全民生的领域,国家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拿出一大块投入到城市地下管网等这些平时看不见却极其重要的“里子”工程,筑牢城市运行的安全基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重点支持像城中村改造投向等项目。与此同时,钱怎么花、花得对不对,更是老百姓心头最惦记的事。资金的使用必须与老旧小区改造、管网更新等群众最急难愁盼的具体需求紧密挂钩,确保“修的是群众盼的,花的是看得见的”。只有管好用好每一分钱,确保资金不走样、不变味,城市更新才能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它通过严谨的制度设计防止工作“走样变形”,以多元而规范的资金投入保障效果的“细水长流”,更让发生在千家万户“家门口的变化”说明白,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不是为了拆掉旧楼盖更高的新楼,也不是搞花架子、图表面光鲜,而是要实实在在补上老百姓生活里的短板,让生活的环境更安全、更便利、更有品质,让人们在自己生活了多年的熟悉街巷里,亲手触摸到、亲身感受到那份日新月异的温暖与希望。

当承载着街坊邻里记忆、飘散着生活烟火气的“老地方”飘散出安心、便利、舒适的“新味道”,城市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而真正成为属于人民、温暖人心的家园。城市更新让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最动人的民生底色,厚重地铺陈在每一条焕新的街巷、每一盏温暖的灯火、每一张安居乐业的笑脸之上。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徐颖(武汉市青山区)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刘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