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多方发力杜绝高温津贴“纸上清凉”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14:4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湖北省明确35℃以上露天作业者可领取每天12元的高温津贴,执行时间为6月至9月。这一政策的落地,不仅是对高温下坚守岗位群体的人文关怀,更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刚性保障。然而,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如何让“纸上清凉”转化为“实际福利”,仍需社会各方协同发力。

目前,这一制度在落实环节的障碍有,企业规避责任现象普遍,部分用人单位以“防暑降温物资”替代现金发放,或通过“拆分工资”变相克扣。例如,有企业用西瓜、绿豆汤充抵津贴,甚至以“未出满勤”为由拒发。其二,劳动者维权意识薄弱。建筑工人、农民工等群体因担心失业,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其三,监管存在盲区。人社部门检查多集中于传统行业,而外卖、快递等新业态领域存在监管空白。

破解高温津贴执行难题,需构建“企业自觉+监管发力+法律兜底”的立体保障网。不仅要明确要求足额发放现金、不得替代,更应推动企业将高温保护内化为日常管理规范。行业协会要积极引导,曝光反面典型案例形成震慑,甚至鼓励工会与企业签订高温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将责任压实到日常。工会组织与公众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协同力量,工会应更主动深入一线,通过集体协商争取权益、提供便捷法律援助为劳动者“撑腰”。

监管层面,需建立“线上举报+线下巡查”的常态化机制。湖北省已开通劳动保障监察投诉热线,并要求工会介入监督,但仍需进一步简化维权流程,降低劳动者举证成本。同时,应加大违法成本,对拒不整改的企业依法处罚并纳入信用黑名单。法律层面,需明确高温津贴的工资属性,将其纳入劳动仲裁和诉讼的优先处理范围,确保劳动者维权有法可依。社会层面,公众应增强对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外卖人员等高温作业者的理解与支持,适时给予关怀。例如为户外工作者提供避暑场所、捐赠防暑物资等。

高温津贴虽数额有限,但承载着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关怀,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让每一位在烈日下挥汗的劳动者,都能感受到制度的清凉与社会的温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文高洁(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王店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刘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