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洪湖赤卫队何以常演常新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9日08:2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启动青春版《洪湖赤卫队》创排的消息,让这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红色经典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洪湖赤卫队》自 1959 年首演以来,演出超四千场,被誉为 “二十世纪华人经典歌剧”,更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它为何能历经岁月洗礼仍常演常新?这朵 “红花” 的绽放密码,值得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深思。

《洪湖赤卫队》的成功,首先源于对生活的深度扎根。上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歌剧团主创团队为还原洪湖赤卫队的革命历程,踏遍洪湖老区,走访老红军、赤卫队员与渔民,从亲历者的口述中挖掘故事细节,再将这些素材提炼为剧本的血肉。音乐创作上,他们不局限于 “学院派” 技巧,而是钻进江汉平原的民间艺术宝库,把荆州天沔花鼓戏的悲腔、渔鼓的叙事调、三棒鼓的明快节奏拆解重组,又巧妙融入西方歌剧的结构思维,让《洪湖水浪打浪》等唱段既带着洪湖的水汽,又具备歌剧的恢弘。表演上,演员们更是 “泡” 在渔民中间, 在船舱里学撑篙,在湖边练撒网,向老赤卫队员讨教持枪姿势,连渔民晒网时的一个弯腰、摇橹时的一声号子,都化作舞台上的生动细节。这种 “把脚扎进泥土里” 的创作态度,让作品跳出了 “概念化” 的窠臼,成为一部有温度、有呼吸的艺术史诗。

经典的生命力,更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承。《洪湖赤卫队》并非 “一劳永逸” 的成品,而是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生长的生命体。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三次复排,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始终坚持 “守正创新”。剧本保留革命精神内核,但删减了个别与时代语境脱节的台词。音乐在保留民间底色的同时,加入现代配器技法,让旋律更符合当代听众的审美。表演上,年轻演员在继承前辈 “生活化” 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更细腻的情感表达,让韩英等角色既不失历史厚重,又贴近当下观众的共情点。这种 “变与不变” 的智慧,让经典摆脱了 “博物馆藏品” 的僵化,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反观当下,《洪湖赤卫队》的创作经验更显珍贵。如今的文艺市场看似繁花似锦,实则精品难觅。一些影视作品为博眼球,剧情离奇悬浮,人物脱离现实,观众直呼 “看不下去”;部分演员不愿沉潜生活,演农民一身都市气,扮军人缺乏刚毅感,角色沦为 “纸片人”;还有些创作者闭门造车,把 “创新” 等同于猎奇,对传统文化符号生搬硬套,最终产出的作品空洞无物。这些乱象的根源,恰恰是背离了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的创作规律。文艺作品的 “根” 在人民,“魂” 在生活,脱离了这片土壤,再华丽的技巧也只是空中楼阁。

《洪湖赤卫队》的启示,还在于对 “民族性” 的坚守与创新。主创团队当年对天沔花鼓戏、渔鼓等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流淌在人民生活中的活态基因 。 陕北的信天游、江南的评弹、藏区的弦子舞,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扎根于特定的土地与人群,蕴含着独特的情感密码。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更应像当年的创作者那样,深入挖掘这些 “活态遗产”,用现代艺术语言赋予其新的表达。比如将昆曲的水磨调与电子音乐结合,让传统戏曲焕发时尚气息;用纪录片手法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日常,让古老技艺走进年轻群体。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文化的基因在新时代延续,让文艺作品既有 “中国味”,又有 “时代感”。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洪湖赤卫队》的 “常青” 密码,正是对这一真理的生动诠释。从青春版的创排,到经典的代代相传,这部歌剧始终在提醒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笔,应当为人民而写;文艺工作者的舞台,应当为生活而筑。唯有始终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才能创作出更多像《洪湖赤卫队》这样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让文艺百花园永远绽放出属于人民、属于时代的 “红花”。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辉

责编:叶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