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如何走出“千景一面”的困局?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9日15:3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暑期旅游高峰已至,各地游人如织。不少游客归来后感叹,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在卖一样的臭豆腐和烤香肠,走到哪里,“想你的风”就吹到哪里。当千镇一面、千景同质,游客难免兴味索然,审美疲劳,心中疑问:“为何走到哪里都似曾相识?”

当规划者奉行“拿来主义”,文旅便陷入“拆真建假、复制粘贴”的恶性循环。古街巷里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景区入口标配的玻璃栈道,历史遗址旁千篇一律的“文创雪糕”……仿佛一切皆可批量生产。地域文化因此失去了灵魂,沦为仅供拍照的“标本”。

如何走出“千景一面”的困局?关键在于深挖本地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更是旅游吸引力的核心源泉。以襄阳古城为例,它没有盲目模仿,而是以“修新如旧”的智慧,精心修复临汉门、仲宣楼等古迹,让古老的城墙、青石板路在保护中重生,同时将历史典故、三国文化融入现代游览动线。文化在这里不是橱窗里的展示品,而是流淌在街巷间可触摸得心跳、可感受的呼吸。

创新体验模式,引导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是另一条有效路径。站在栏杆外看风景,远不如自己动手体验来得深刻。武汉《知音号》长江漂移实景剧打破传统观演界限,观众被邀请登上复古游轮,化身“船客”穿梭于不同舱室,与演员互动,在行进中沉浸式体验上世纪汉口码头的风云际会与人间烟火。这种深度参与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有效激发了游客主动探寻荆楚文化与码头精神的兴趣。

此外,敢于聚焦特色,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方能脱颖而出。与其追求面面俱到而流于平庸,不如精准定位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神农架便是典范,它不拼“大而全”,而是深耕“华中屋脊”、“原始生态”与“神秘野人文化”等独特主题,精心打造金丝猴保护研究基地、原始森林探险步道、生态科普研学等深度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中感受原始生态的别样魅力,从而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鲜明烙印。

少一些浮华的复制,多一些真诚的在地化深耕,少一些喧嚣的“网红”堆砌,多一些让心灵沉浸的体验设计,“千景一面”的困局自会消解。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雪梅(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