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联合多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部分“网红医生”打着科普的名义进行敛财,严重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国家卫健委的及时出手,既是对医疗科普行业的拨乱反正,也是维护医学严肃性与社会信任的有力举措。
过去,部分“网红医生”假科普真敛财的行为,使真正的科普知识淹没在“伪科学”的海洋,不仅损害了其他优秀医生的声誉,也让公众逐渐失去对医疗行业的整体信任。此次卫健委对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重拳出击,不仅让部分“网红医生”无处遁形,也重新点燃了医务人员的科普热情。自今年3月起,多地发布了《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加强了互联网健康科普的规范管理,让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但这些乱象的滋生也暴露出互联网科普领域的监管存在空白与滞后性。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可鱼龙混杂的信息也带来了监管难度大的问题。部分平台的推送算法追求流量,让不良“网红医生”利用抓人眼球的标题成为热门,这严重挤压了优质科普知识的空间。
因此,整治行动需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针对短视频、直播等传播形式特点,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行为规范细则。要压实平台责任,要求平台建立更严格的健康科普内容审核机制,对进行科普的医生进行身份认证,优先推送权威来源的科普信息。另外,医生在开通个人账号时需向单位申报并获得批准,必要时还要向相关部门备案。本次整治行动正是完善网络健康科普制度的契机,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适应新形势的监管政策,明确各方责任,推动建立有序的网络健康科普体系。例如,近期发布的《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首次对AI生成内容作出了限制,这正是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强化互联网健康科普规范管理的积极举措。
健康科普要回归初心,以公益性和社会责任为出发点,不能让专业知识被过度商业化。医生群体要珍惜羽毛,恪守职业道德,不为金钱名利所惑。同时,广大群众也需提升判断能力,理性辨别网络上的各类科普知识。卫健委作为监管主体,更要加强引导与规范,明确要求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
健康科普不能处于“法外之地”,一个致力于传播知识的网络科普空间,绝不容部分“网红医生”的肆意作祟。只有让健康科普回归公益与科学初心,平台与监管机构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让健康科普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岳芷欣(宜昌当阳)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