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调查》记者收到消费者的反映:他们在电商平台发布的差评“吐槽”贴子会莫名其妙消失,打开一些平台、商户的差评区想要进行了解却只能看到好评。虚假好评这一乱象的背后,是电商平台评价体系的失守,也是商业诚信的滑坡。这种表面繁荣的假象不仅误导消费者,也扭曲了行业公平竞争的规则。
虚假好评伤害最深的是普通消费者。在被曝光的案例中,刷手只需根据中介提供的文案图片在平台上发布就能轻松赚取佣金,消费者却要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当商家的评论区、平台的探店贴都只剩下“水军”刷出来的好评时,消费者很可能被商家的一面之词欺骗,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或是在消费过程中失去信任,不再相信电商平台所提供的评价体系。评论区本该是用户交流使用体验、判断商品质量的重要参考,一味的在评论区里刷满好评,久而久之会使评价系统失去公信力,无法支撑平台健康、持久的运转。
平台的算法机制本意是想让好评多的优质商品获得更多推流机会,但水军控评的出现使那些专注产品质量、注重消费者反馈的商家淹没在大量“夸夸贴”之中,而那些愿意直面问题、接受批评的品牌,也可能因差评曝光背负“不好卖”的标签。这样下去,商家不得不在控评方面付出更多成本,也减少了听取消费者意见的机会,使得整个行业不向产品质量、提升服务的方向内卷,而是在控评宣传上花费更多力气。
面对“控评”乱象愈演愈烈的现实,电商平台显然难辞其咎。按理说,平台完全具备技术能力对“刷好评”行为加以监控和识别,但现实中,真正因此受罚的商家寥寥无几。刷手群体甚至能在社交平台、直播间公开交流,以“暗语”规避审查。某种程度上,平台也在以流量和数据为导向,默许甚至纵容着这种“好评经济”。
要根治“控评”乱象,必须从平台、监管部门、商家、消费者四方发力。平台要加强监管力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对于虚假好评、控评行为加强识别和打击;监管部门也应顺应趋势,推动电商评论管理立法或细则,明确刷单控评的违法成本;商家应认识到“刷好评”不是长远之计,真正留住用户的永远是产品和服务,把力气放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上;而 消费者也应提高对评论谨慎的意识,不盲目迷信高分评论,多渠道参考信息,主动举报可疑评价,共同维护一个真实、透明的消费环境。
刷出来的好评终究只是海市蜃楼,让真实的声音回归网络,让差评被看见,是平台应尽的责任,也是消费者享受合理消费流程的基石。与其在算法和流量中制造虚假的繁荣,不如还给消费者一个可参考、有温度的评价空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杜歆辰(湖南大学)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