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期间,许多同学怀揣着赚取零花、减轻家里负担、获得社会经验的期待想打暑假工,但暑假工求职骗局层出不穷,各类暑假避雷帖让人气愤。必须用“监管+处罚”的组合拳,从个人、平台、监管的多维度出发,遏制求职乱象,建设诚信环境。
暑期工求职陷阱花样百出,扰乱了正常的求职市场。有的是入职难,入职之前就让你交所谓的“报名费”“资料费”,缴费之后一拖再拖直至音讯全无;入职后也不一定能留下来,许多店铺打着试用期无工资的名头,试用期最后一天直接辞退;拿到工资也难,有的骗子公司不承认之前谈好的薪资结构,少付、不付工资。一些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的原因拿不回自己的工资,骗子公司由此获利。
暑期工职场乱象的产生的本质是骗子公司利用漏洞对弱势群体进行剥削,骗子公司抓住年轻人涉世未深、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以及暑期工难以被监管的盲区进行欺骗。一方面,年轻人没有面对复杂社会的经验,面对骗子公司的一系列“骚操作”,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自己也没干多久,自认倒霉,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回自己的劳动所得;另一方面,暑期工是一个具有独特特征的群体,时效短、人员流动性强,没有和正式工一样的待遇,监管难度大,很难全覆盖。
求职上的受骗让年轻人对社会失去信任。年轻人怀揣着憧憬在步入社会的第一堂课中遇到了欺骗,身体上的劳累、经济上的损失,让他们不敢再轻易相信他人。在社交媒体平台搜索,“这家公司是骗子公司吗”“这种兼职能做吗”之类的求助帖比比皆是。这种不信任的态度将双方放在敌对位置,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需要个人、平台、法制多方发力,共同营造诚信安全的求职环境。个人层面,年轻人要擦亮眼睛,脚踏实地,不盲目相信所谓“高薪”工作,工作要留痕,保留证据,面对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既要能赚钱,也要能护住钱;平台层面,现在越来越多的求职者依赖网络平台求职,平台要承担好相应的责任,可以设立相关诚信机制,根据求职者的反馈将公司的诚信指数展现出来,针对有实锤的骗子公司,要反应迅速,进行封号处置;法制层面,要完善有关暑期工权益保障的内容,让劳动者有法可依,同时在监管上成立快速响应机制,针对被举报的商家、企业进行调查,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罚,形成法律威慑。
暑假工是许多年轻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保护他们,不仅是维护诚信安全的就业环境,更是尊重劳动所得,守护劳动尊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璇(湖北大学)
责编:王群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