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衡阳街头一位女士突发昏厥倒地,路过的盘先生与一名医生共同进行心肺复苏,因抢救及时,成功让该女士苏醒,盘先生与医生跪地施救的身影,是与死神赛跑的勇气担当;而“涉嫌袭胸”的无端指责,则像一把匕首,刺向了善意的软肋。这场关于“救与责”的讨论,本质上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拷问,在生死考验面前,我们究竟该守护什么?抵制什么?答案显而易见,唯有筑牢善意生长的堤坝,才能让更多人在危难时刻敢伸手、愿伸手。
守护挺身而出的勇气,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心脏骤停4-6分钟的黄金时间,每一秒都关乎生死,现实中,有多少意外因旁观者的迟疑措施良机?有多少悲剧因“不敢救”的顾虑酿成遗憾?盘先生的行为,无关性别、不计得失,只关乎“能救一个是一个”的朴素信念,这种在危难面前不退缩的勇气,是人性的闪光点,更是当前社会必须守护的精神火种。
抵制恶意揣测的戾气,是对良知最起码的捍卫。“为啥不换个女的来按”的质疑,暴露的是常识匮乏与恶意揣测的心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心肺复苏需要精准按压胸骨中下段,这是挽救生命的专业操作,与性别无关、与冒犯无关,在生死关头苛求“性别避嫌”,本质上就是道德绑架,更严重的是,这类言论正在消解社会信任,当救人者要先考虑“会不会被骂”,当善举要先经受“动机审查”,可能会让生命稍纵即逝,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看似是在针对个体,实则伤害着每个潜在的“被救者”。正如网友所言:“今天你嘲笑救人者,明天你倒下时,可能连伸手的人都没有”,抵制这种戾气,不仅是为救人者正名,更是为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护航。
筑牢善意生长的土壤,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从《民法典》确立“好人条款”免除施救者后顾之忧,到多地为见义勇为者开辟表彰“绿色通道”,法律与制度正在为善意撑腰,但光有制度还不够,我们更需要舆论场的鲜明态度,让点赞盖过质疑,让敬意压过戾气,唯有如此,才能让“做好事不亏心”成为共识,让“救人者不心寒”成为常态。今天我们为他人的善举站台,就是为明天的自己铺路。
凝聚向上向善的合力,是文明进阶的必经之路。杜绝“救人反被嫌”,需要多维度发力,一方面,急救知识的普及刻不容缓,当更多人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规范,就不会被“袭胸”之类的谬论误导,另一方面,网络平台需要强化责任,对挑拨是非的言论及时亮剑,同时,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善意的传递者,在朋友圈为救人者点赞,在评论区反驳错误言论,用理性声音对冲极端观点,这一热点事件中,多数网友的力挺让我们看到,善良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正义也从不会缺席。
从街头施救的身影,到网络的声援浪潮,善意或许会遭遇误解,但永远不会被淹没,当我们坚定的站在救人者身边,就是在为社会良知筑墙。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挺身而出的瞬间充满力量,让每个需要帮助的生命被温柔的接住,毕竟,文明的温度从来不在于完美的措辞,而在于危难时刻的那句“我来救”的坚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易傲翔(宜昌夷陵)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