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七一桥社区,70岁的赵婆婆一句“以前牌子满墙红,办事不见人;现在牌子少了,办事更方便了”,道出了基层减负带来的真切变化。这场始于“摘牌”的改革,不仅卸下了村和社区墙上的2.4万块牌匾,更解开了基层治理的“千钧重担”,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畅通无阻。
长期以来,基层治理存在“小马拉大车”的怪象,一块牌子背后往往跟着一套考核体系、一堆台账报表、一串“责任状”。荆门市通过刀刃向内的改革,将村和社区履职事项从“无限责任”压缩至40项法定职责,彻底清理无关牌子,把大气污染巡查、文明交通劝导等专业性事务归还职能部门。这种“摘牌”不是简单的物理减负,而是通过重构权责边界,让基层干部从“万能钥匙”回归“服务专员”。正如东宝区浏河社区将18块分散服务牌整合为“便民服务清单”索引册,用标准化流程取代形式化挂牌,群众办事效率提升了,社区有了更多精力为居民办实事。
这种改革在湖北并非孤例。宜昌市夷陵区创新“数字食堂”模式,324家机关食堂实现“一码通刷”,公务接待费连续三年环比下降20%以上,既堵住了违规吃喝的漏洞,又让基层干部从繁琐应酬中解脱出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楠木河村则通过“智频安楠”智慧平台,用24小时监控取代传统巡查,将独居老人关怀、地质灾害预警等事务纳入数字化管理,让村干部“足不出户知村情”,腾出更多时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些“小切口”改革,共同勾勒出湖北基层治理从“重形式”到“重实效”的转型轨迹。
减负易,守减负难。荆门市的智慧之处,在于构建了“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的制度体系。依托“城市大脑”建立的基层事务准入监管平台,如同给基层装上“智能阀门”。职能部门下派任务必须在线发起,明确权责分工和资源支持,否则系统自动退回。这一创新使基层承接事项减少30%,从源头遏制了“部门甩锅”现象。这种“技术赋能”的治理思维,与“健全常态长效机制”高度契合,既体现了湖北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上的先行探索,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荆楚方案”。
作风建设要抓早抓小、落地落实,而基层减负正是从“一块牌子、一张报表、一场会议”等具体问题切入,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湖北近年来在基层治理领域涌现出枝江“解忧天团”多元解纷、蕲春“1+4+N”平台、黄梅“三级网格”等鲜活案例,湖北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构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新格局。这种“全省一盘棋”的探索,让基层治理从“单兵突进”转向“系统升级”,为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这些实践既呼应了“基层减负年”的政策导向,也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基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群众感受到“服务触手可及”。把基层干部从“填表造册”中解放出来,把服务资源从“形式主义”中释放出来,基层治理才能真正回归“服务初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民生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马玉杰(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