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在湖南长沙启幕。活动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这场盛会将通过“长江与中华文明展”“妙手匠心·文物新生”修复体验等系列活动,将千年古城长沙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从长沙铜官窑的陶瓷技艺到湘江流域的文明脉络,从文物修复的沉浸式体验到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这场文化盛宴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更折射出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时代命题。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现实的召唤。在贵州毕节,苗族同胞通过网络直播推介苗绣、蜡染,让地方特色民族文化走出大山;在广西三江,侗族大歌、多耶等民俗活动吸引游客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文化遗产的传承,既守护了民族根脉,又激活了产业活力,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长沙“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将同时举办刘少奇同志廉政风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特色专题展览,将红色基因融入文化传承。近年来大力保护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谷文昌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遗产,让革命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文化遗产成为滋养精神文明的沃土,让文化自信的根基更加坚实。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湖南博物院通过“心象——古干的汉字书法抽象艺术展”,将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结合,展现中华文化的创新活力。曾侯乙编钟的数字化复原项目,让千年乐音通过VR技术重现。这些实践不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让中华文化“走出去”。从敦煌研究院的数字藏经洞到三星堆的全球直播,从故宫文创的IP开发到“一带一路”文化年活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表达,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长沙“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模式,让全球观众通过云端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这正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生动注脚。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场文明交流互鉴的交响乐。从洞庭湖畔到长江之滨,中华儿女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守护文明根脉,激活文化基因。让文物在数字技术中“重生”,让非遗在市场浪潮中“破圈”,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扎根”,我们便读懂了“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更找到了“何以未来”的时代答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这是历史的嘱托,更是时代的使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汪泽群(武汉市硚口区“彩鸿硚”网评团队、宗关街道办事处)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