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黄陂的田间地头、社区广场,一群平均年龄超70岁的“银发讲师”用乡音讲政策、以红歌忆初心,这是“木兰红枫”宣讲团的日常场景。这支由老干部、党史专家组成的队伍,三年间深入基层宣讲200余场,覆盖3万余人次,不仅成为黄陂的闪亮名片,更折射出基层理论传播的银发样板。其成功实践,为新时代理论宣讲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提供了深刻启示
银发力量的独特价值,在于用岁月沉淀的公信力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老干部们既是政策的亲历者,也是实践的见证者。民政局退休老干部以“党立规矩是对党员干部的最大爱护”解读八项规定,宣传部退休干部借蔡以忱烈士故事阐释党性修养,这种“现身说法”绝非简单的经验分享,而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人生体悟的说服力。当年轻宣讲者还在琢磨如何让理论“落地”时,这些历经风雨的老干部早已用岁月淬炼的政治智慧,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深度认同”的情感跨越。银色资源”不是过时的记忆,而是理论宣讲最珍贵的 “活教材”,其蕴含的优势,是其他群体难以替代的传播富矿。
理论要扎根基层,离不开本土化叙事的“翻译器”。“木兰红枫”的创新之处,正在于把党的理论与黄陂的文化基因拧成了一股绳。他们将木兰精神“忠孝勇节”与时代理论相融合,推出《烽火木兰山》等特色课程;用木兰山、姚家山的红色往事串联乡村振兴政策,让“红与绿”的融合有了具体注脚;甚至把新四军故事编成民谣吟唱,让历史在乡音中焕发新生。这种“文件话”转“黄陂话”的传播智慧,本质上是解决了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当政策接上了地气,理论自然就有了热气;当宣讲带着乡音,群众才能打开心门。没有接地气的表达,再深刻的理论也可能沦为“空中楼阁”。老干部的政治经验、群众基础,本就是基层治理的宝贵资源,激活这一资源,就是为治理效能“加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多种桥梁。当万千银发力量在红色旗帜下集结,以乡音乡情传递时代强音,终将汇成基层理论宣讲的璀璨星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颜学甫(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