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荆楚大地上一系列新作风带来了新气象,黄冈团风县对村干部队伍的“过筛体检”,让能力不足、作风不实者无处遁形;襄阳樊城区打通多年的民生“断头路”,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湖北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体推进“学查改”所结出的硕果。以上变化清晰地揭示了新时代工作方法的跃迁,新时代的作风建设,正从单纯的“开门纳谏”向更深层次的“闻声而动”转变,其核心就在于将群众的呼声,切实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动回响。
作风建设的第一步,在于破除“心门”,实现从隔绝到倾听的转变。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领域存在的“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或服务群众消极应付等现象,其根源并非缺少沟通渠道,而在于一种无形的隔阂。群众的期盼,有时会在“旋转门”里空转;群众的信任,有时会在“玻璃门”前碰壁。而要打破这层隔阂,首先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上的革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人心向背的根本问题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此,“开门听音”的本质,是一场真诚度的自我检验,是敢于直面批评、正视问题的政治勇气。唯有真心实意地将群众请上“主位”,作风建设的第一颗纽扣才能扣正。
作风建设的关键一步,在于强化“行动”,实现从听见到办成的跨越。倘若倾听没有带来改变,那么再真诚的“开门”也终将失去意义。群众的满意度,不是通过开了多少会、收了多少意见来衡量,而是通过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来检验。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备两种核心能力:一是“担当的宽肩膀”,敢于直面复杂矛盾,勇于承担责任;二是“干活的金刚钻”,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听音”到“行动”,考验的不仅是为民情怀,更是治理本领。只有让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有效回应,让每一项承诺都能掷地有声地兑现,群众的参与感才能升华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作风建设的最终一步,在于重塑“标尺”,实现从自我评价到人民阅卷的升华。一项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仅凭“自我感觉良好”。真正的“政绩”,写在群众的口碑里,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上。秉持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将工作的评判权,从办公室、会议室,真正交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就像襄阳的“断头路”是否畅通,团风的干部队伍是否精干,最终要由当地群众说了算。这个“标尺”的转变,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走出惯性思维,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书写新时代的合格答卷。
总而言之,一场深刻的作风之变,始于“开门听音”的真诚,成于“闻声而动”的实干,终于“人民阅卷”的检验。这既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路径。当越来越多的“问题清单”在荆楚大地变为“履职清单”和“幸福清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将更加牢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甘宇(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