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楚天评】东湖评论:“汉超”将燃,英雄城拭目以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22:0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7月18日,经视直播记者就此事分别向武汉市体育局和武汉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求证。武汉市体育局工作人员证实,今年8月份武汉市确实计划举办“汉超”。据介绍,24支蓄势待发的参赛劲旅,不仅刷新了武汉草根足球赛事规模纪录,更因蒿俊闵、邓卓翔、王霜等武汉籍国脚的倾情加盟而备受瞩目。当“村超”点燃贵州、“苏超”风靡江苏之际,这座孕育过无数足球名将的城市,正以“汉超”为笔,在绿茵场上书写新时代的武汉故事,或将打造继“过早文化”之后又一独具特色的城市新名片。

武汉素有“足球之城”的美誉,深厚的足球底蕴为“汉超”提供了肥沃土壤。从培养出王霜、蒿俊闵等知名球员的青训体系,到汉阳区“足球友好城”赛事每年吸引超5万人次的盛况,再到武汉三镇星罗棋布的社区足球场,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对足球的热爱。相比于“十三太保”的“苏超”,“汉超”别出心裁,采用了“城区+高校”的组队模式,将“人人可参与、处处有赛场”的全民性、草根性贯穿始终,既为足球爱好者搭建展示球技、追逐梦想的舞台,又将推动武汉足球事业纵深发展。此外,赛事巧妙结合武汉“三镇鼎力”的格局,依托壮阔两江的天然区隔,以汉口、武昌、汉阳三大赛区为基础,“三镇演艺”为口号,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对抗模式,武汉人“不服周”“不信邪”的精神品格必将通过“汉超”得到生动展现。

要让“汉超”真正成为城市名片,需深入贯彻《“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求,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苏超”的成功启示我们,一场好的民间赛事必须是“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有机结合。贵州“村超”的火爆则证明,接地气的赛事才能真正赢得人心。正如火如荼的“浙BA”篮球赛则通过“王安石与王阳明穿越对话”、“城隍爷发汤圆”等创意“整活”,让赛事成为地方文化展示平台。

以“汉超”为契机,借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构建“全民热爱、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足球生态圈,打造具有武汉基因的城市体育IP,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竞技体系上,建立体育部门监管的球员资格“红绿灯”机制,严格审核流程,平衡竞技性与草根性,同步建立体育总局备案的草根球员档案库,挖掘优秀年轻草根苗子;商业模式上,要摆脱“等靠要”的财政依赖,加强与本地商家和“足球网红”的合作,打造并宣传特色文创产品,结合本地文旅特色,吸引外来观赛游客,打造热点话题,优化惠民措施,让群众乐享文旅盛宴,形成“观汉超、游武汉”的消费链;文化培育上,积极践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要求,聘请懂武汉文化的专业解说,在赛事直播中融入码头文化、“三大精神”等城市基因,使“汉超”成为凝聚市民认同的情感纽带。

一场成功的“汉超”赛事,给武汉带来的远不止体育层面的收获。从短期看,它能有效拉动消费,激活夜市经济,通过“足球+消费”的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体育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从长远看,“汉超”能增强城市凝聚力,提升武汉在全国文体领域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带动青少年培训、体育装备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体文旅康商”融合消费迎来新一轮爆发,为城市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当武汉市民为“汉超”呐喊助威时,当“汉超”实现“开幕式轰轰烈烈”到“全过程兢兢业业”的跨越时,当“爱足球的风吹遍武汉三镇”时,“汉超”就不仅是一届足球赛,而会真正升华为武汉文化的新图腾。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武汉正以“汉超”为支点撬动城市升级。这座城市从来不缺乏足球热情,缺的是一个能持续激发城市能量的赛事平台。在中央“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政策引领下,若坚持群众性、突出特色性、确保持续性,“汉超”完全可能从一场赛事升华为城市文化符号。届时,当人们提起武汉时,想到的将不仅是黄鹤楼和热干面,还有那激情四射的足球赛场。以足球为媒,凝聚城市精神,激发经济活力,书写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这正是体育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这座英雄的城市里,每一个为足球喝彩的瞬间,都是城市前行的铿锵足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博龙(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