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以“三大精神”之炬照亮应城百强冲刺之路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22:1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荆楚大地的精神谱系中,大别山精神的信念如磐、抗洪精神的众志成城、抗疫精神的科学勇毅,始终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动能。对于正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的应城而言,这“三大精神”不仅是历史馈赠的宝贵财富,更是主动融入支点建设,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内生动力的“金钥匙”。从膏都盐海的产业蝶变到两河流域的生态新生,从城乡融合的民生图景到科技创新的突围突破,应城正以“三大精神”之炬照亮加快挺进县域经济“全国百强”之路 。

以大别山精神铸魂,锚定方向闯新路

大别山精神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不仅是镌刻在历史深处的精神坐标,更化作应城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这种信念在应城转化为加快建设“两区一地一中心”的战略定力。即建设全省绿色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建设全国重要的食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国家级深地储能中心。作为鄂中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城从未忘记“忠诚担当”的红色基因——从老兵宣讲队走村串户播撒信仰火种,到“90后”兵支书扎根乡土振兴“土特产”,红色血脉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奔涌。正是这种精神指引,让应城在传统产业转型中敢啃硬骨头:聚焦绿色低碳转型,依托全省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级井矿盐化工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制造业集群,提升绿色化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投资75亿元的云图控股盐化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将于年底前全面投产,届时新都复合肥将成为行业第一名。扎实推动久大战略重组后期工作,迅速启动省盐业集团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项目(调味品、预制菜)。以回盛生物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着力打造省内重要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基地。双环科技刷新“进度条”,建成后有望成为纯碱行业全国前五,让百年老厂焕发生机。应城市委、市政府累计投资30多亿元,实施化工园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用实践证明:唯有坚守“产业强市”的信念,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站稳脚跟。

这份信念更体现在城乡统筹的长远布局中。在乡村,杨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入选全国典型案例,281个农村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打通“最后一公里”,“四好农村路”串联起杨岭葡萄、新四樱桃等特色产业带。杨河镇星火村将废弃工矿地改造成多功能服务区,既破解了交通休憩难题,又激活了农货上行通道;新农人依托“全国籼型糯稻第一市”的基础,对糯稻产业的执着深耕,通过“小田并大田”、国土综合整治整合资源,是对“团结奋进”精神的践行,更有“90后”创业者返乡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应城糯米”走进千家万户。全面对接湖北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引导并服务企业上链用链,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以红色基因驱动创新实践,推动传统产业与科技供应链深度融合。正如大别山军民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坚守,应城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在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步步为营。

以抗洪精神聚力,守牢底线谋突破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在应城早已超越防汛救灾的场景,升华为应对风险挑战的系统韧性。依托井矿盐主产区等优势,做强储备、完善集散,正是以“防患未然”的担当,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食盐战略储备基地,筑牢民生保障的“盐防大堤”;在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中,攻克难题、优化机制,恰似抗洪中“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韧劲,让战略储备的坚实根基,成为践行抗洪精神的生动注脚。作为汉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应城深谙“治水就是治城”的道理,投资10.2亿元推进短港河、老县河流域治理,建成“一带十园”滨水文化景观长廊,既筑牢防洪安全屏障,又打造生态惠民空间。这种“系统思维”同样运用在产业安全领域:盐化工业园完善封闭化管理系统、智能化管控平台,建成2个消气防站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获评D级化工园区,用“人在堤在”的担当守护着6.38平方公里园区的安全生产底线。

抗洪精神的凝聚力,更体现在民生改善的点滴实践中。面对中心城区治理难题,应城创新推行“五增五减”路长制,打造136.27公里示范线和18处景观节点,让农村公路从“走得通”升级为“走得好”;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六年行动计划”,完成400个小区改造,惠及3.8万户居民,预计今年年底前,全市老旧小区将实现改造全覆盖,老城区将焕发新活力,彰显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执政理念。在2024年孝感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场推进会上,应城的“治水+治产+治城”经验被全省推广,正是这种“干群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让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应城深知,冲刺百强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63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抗疫精神赋能,勇立潮头开新局

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内核,在应城转化为“向创新要动能”的突围智慧。疫情期间锤炼的应急响应能力,如今已升级为常态化的治理效能:应城在全省率先实施“行走的医院”项目,为100个村卫生室配备智能诊疗包,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让群众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依托北京安贞医院专家团队,全省首家国家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在应城市启用,家门口即可每周享受到国家级的高水平专科诊疗服务,科技惠民的实践让抗疫精神中的“尊重科学”转化为民生福祉,这种“科技为民”的理念,更延伸到产业创新的前沿战场。

在新能源赛道上,应城凭借盐穴资源禀赋,建成世界首台套的应城300MW级气压储能电站并网发电,创造当年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3个世界领先,向着“国家级深地储能中心”目标冲刺;在数字经济领域,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转型创新中心投用,100余家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带动产业能级跃升。富邦数字农业产业园的打造,让传统种植业插上科技翅膀,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至65%以上。这种科学精神更体现在城市治理中,“数智应城”建设实现城市实体“一物一码、一址一码、一码通用”。

开放包容是抗疫精神的延伸。“校友回归 智兴蒲阳”活动搭建起人才回流桥梁,让“楚商回乡”的暖流汇聚成发展势能。同时,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助企纾困活动,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不断营造发展“大磁场”,着力建设具有全省竞争力的综合成本洼地、政务服务高地、企业投资目的地,促进营商环境持续提升。2024年,应城GDP突破530亿元,跻身中部百强第56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0%,用数据印证:唯有拥抱创新,才能在新质生产力竞争中抢占先机。正是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锐气,让这座城市在区域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精神的力量,总能穿越时空、烛照未来。当应城的发展坐标从“中部百强”第56位加快挺进“全国百强”,当产业版图从“膏都盐海”拓展到“两区一地一中心”,“三大精神”始终是最深沉的底气。近期,应城市掀起弘扬“三大精神”的热潮,各界以多元实践让精神力量浸润城乡:市委党校的课堂上,专题授课为百名学员深植红色基因;城市驿站里,文艺家以书画笔会勾勒精神图腾;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暑期支教的大学生们用情景剧、故事会为留守儿童种下信念的种子;襄阳铁路公安处应城站派出所,1998年抗洪时的“抱树女孩”江珊,如今身着警服讲述着从“被守护”到“守护他人”的生命接力,让抗洪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彩……从机关到基层,从校园到社区,满城尽是精神传承的生动图景,“三大精神”正化作63万应城儿女的行动自觉,成为冲刺百强的澎湃动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应城唯有继续以信念为舵、以团结为帆、以科学为桨,才能在县域经济的赛道上勇立潮头,让“蒲骚故地”的千年底蕴与“百强新城”的现代活力交相辉映,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应城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钟婷(应城市文联副主席)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