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制造业向“新”而行,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22:3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国产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不仅登上春晚舞台,还在半程马拉松赛中亮相……今年以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交融,不断碰撞出“现象级”的惊喜,彰显出我国制造业在创新驱动下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今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成绩斐然,“含新量”十足。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突飞猛进,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0%,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和9.5% ,彰显出制造业在创新引领下的强大发展韧性和活力。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赋能,必须大力加强技术攻关,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而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才能铸就新时代坚实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抓科技创新,应着眼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既要产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又要将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以湖北为例,其拥有突出的科教人才优势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成为湖北的最大优势和金字招牌。湖北积极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体系,目前已有6.8万家企业入驻科创供应链平台,完成供需匹配1.5万项;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率先探索实施科技人才评价、职务成果赋权等改革,为科学家减负松绑,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5年前的37%大幅提高到67%;全省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5件,位居中部地区首位。众多科技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抓产业创新,必须坚守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今年以来,国家“两新”政策持续扩围,从重点领域向更多制造业领域纵深推进。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有力地加快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四川宜宾,通过建设创新实验室布局新产业,更新先进设备升级传统产业,今年上半年,这里的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50%。正在建设的智能制造中心吸引了全国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上百家头部企业前来考察,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实业兴国,实干兴邦。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向新而行”,加快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投入,加速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布局,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制造业“强筋壮骨”,将创新势能迅速转化为产业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让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繁荣的中流砥柱 。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