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清朗空间,网聚文明”网评大赛 68】泥塘变荷塘,乡村大变样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5日13:5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盛夏,湖北恩施巴东县溪丘湾乡甘家坪村,一池新荷亭亭玉立。翠绿的荷叶随风起舞,粉白的花朵在骄阳下顾盼生辉,花影摇曳,水光潋滟,织就了一幅天然的画卷。慕名而来的游客挤满了塘边小路,手机镜头定格下这醉人的乡间景致。谁能相信,眼前这片生意盎然的荷塘,曾经是村民捂鼻绕道、蚊蝇猖狂的烂泥塘?那个曾经被视为生活污点的角落,如今竟成了十里八乡口口相传的亮丽名片。

这场烂泥塘的华丽逆袭,初看之下,似乎只是清淤引水、筑堰种荷这些环境整治的老套路。然而,在了解更多甘家坪的治理实践后就会发现,这正是“共同治理”这粒金种子在乡土中国沃土上结出的丰硕果实。村民不再是局外的看客,而是成了挽起袖子、实打实的干将。这一池由浊变清的荷塘生动诠释,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只有真正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使其成为政策落实的深度参与者和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为乡村永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决策共建助力精准施策。甘家坪河塘的蜕变,始于全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强烈共鸣。面对政府拨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村两委摈弃闭门造车,果断将项目主导权交还村民手中。于是,屋场会上、村民小组里,议事的热情被点燃,村民的点滴智慧跃然纸上。这种决策共谋模式,正是中央“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干部甘当民声“记录员”,村民成为家乡“设计师”,乡村治理这盘棋才真正下到了百姓心坎上。

实践共治构建有机环境。从淤泥淤塞的堰塘,到集生态、景观、经济功能于一体的荷塘水源,其蜕变彰显了美丽乡村系统治理的真谛——实践共治。这非简单的工程改造,而是以“共治”唤醒乡村内生动力。干部引领与村民参与结合,融汇乡土智慧与现代理念,将环境治理融入生产生活系统。一汪清水,同时滋养景观、灌溉良田、支撑产业。这证明,当治理深植乡土、依靠人民,将人的智慧、人的需求、人的创造有机融入环境重塑,被激活的不仅仅是资源效能,更是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

成果共享激发主体力量。昔日掩鼻绕行的臭水坑,如今成了村民散步纳凉的乐园、向外客展示家乡的“金名片”。关键在于,它通过引导居民深度参与治理并共享成果,将“政府的事”转变为“大家的事”,依靠土地的主人,解决乡土的问题,释放发展的动能。这种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内生蜕变,正是对我国乡村振兴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理念的生动践行。当村民在共建共享中切身感受到话语的分量、腰包的暖意、家园的自豪,乡村发展便从外在的“政策工程”,内化为万众一心的共同奋斗。

当荷塘边的欢声笑语彻底覆盖了往昔的叹息抱怨。甘家坪的故事,便成为乡村共同治理响亮的时代回音。它再次成功地将千千万万像甘家坪村民这样的耕耘者,从宏大叙事的边缘“观众”,簇拥到聚光灯下的舞台中央,成为乡村振兴当仁不让的主角。他们正用沾满泥土的双手,紧握饱含智慧与深情的如椽巨笔,在家乡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蘸着汗水与憧憬,共同奋笔疾书,谱写出一份名为共同奋斗、走向振兴的时代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甘晶(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