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法院宣传工作者,常听一线同事说:“案子天天审,有啥可写的?”自己也常感困惑,卷宗堆积如山,执行现场奔波不断,调解室里的悲欢离合日日上演,为何提笔时却总觉“无米下炊”?黄冈市“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如同一记警钟,那些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好故事,往往就藏在被我们视为“日常”的褶皱里。法院故事的富矿从未枯竭,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开采与雕琢。
法官眼中的“寻常调解”,对当事人而言可能是人生重负的卸下;干警们“例行”的执行行动,或许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打破“习以为常”的壁垒,需要法律工作者真正走出办公室,扎根审判执行的现场。在调解室,用心观察当事人为何突然沉默落泪;在审判庭,留意法官哪句话触动了僵持的双方;在执行路上,记录下风雨中干警扶起跌倒老人的瞬间。随身携带的记录本,记下的不应仅是案情节点,更应是那些颤抖的双手、释然的叹息、或是一次笨拙却真诚的劝解。主动与法官、书记员交流,问问“昨天那起纠纷,最打动您的是什么?”“当事人最后签字时,说了什么特别的话吗?”这些鲜活的碎片,往往就是故事的雏形,也为好故事埋下了伏笔。
讲好故事的核心,在于赋予“法言法语”以人间烟火。 宣传稿最忌通篇套话,让读者味同嚼蜡。好记者分享的好故事,往往在于故事的生命力源于真实的人与细节。尝试把严谨的法条转化为公众听得懂的大白话,将“被告承担违约责任”写成“签了合同耍赖?法院判他必须掏钱!”。这样的表达更符合传播,更能吸引人阅读,有阅读才真正达到了以案释法,起到了宣传和教育作用。
让故事“响”起来,需要拥抱接地气的创新。在信息如潮的时代,出圈传播关键在于让形式服务于优质内容,直击人心。譬如,用15秒短视频记录凌晨执行扣车时干警裤腿的泥泞;将一起典型的养老诈骗案制作成通俗易懂的“防骗长图”;请法官用乡音录制一段解读彩礼新规的语音,在村民微信群中传播。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常见的借贷纠纷编成三句半在社区演出;用几格漫画描绘反家暴案例的关键瞬间;邀请调解成功的当事人用朴实语言讲述“这钱要不是法官,真要不回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这样的作品网友怎会不喜欢?
打动人心的力量,源于对真实的敬畏和对人性的体察。与其困于“无故事”的焦虑,不如迈开双脚深入一线,用真诚的目光捕捉细节,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人间冷暖,用灵活的方式让法治之光穿透屏幕。当卷宗里沉睡的悲欢被唤醒,当法庭上定分止争的智慧被生动传递,那些平凡却闪耀的法院故事,自会成为滋养社会法治信仰的清泉,悄然流淌进百姓心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雷敏敏(武穴市人民法院)
责编:曾达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