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为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身处服务党员群众的最前沿,肩负着夯基垒台的重任,更需将作风建设的“生命线”深深扎根于基层沃土,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实践之中。
组织工作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思想上的清醒与坚定。在黄冈这片英雄土地上,从红安烈士陵园的静穆到麻城乘马会馆的烽烟,无不昭示着信仰的力量。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坚定的前提。我们唯有常学常新,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将组织工作的“根”深深扎在党的创新理论沃土之中。日常工作中,无论是考察干部的政治素质,还是落实基层党建的具体任务,都须臾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唯有将理论学习内化为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方能在复杂局面中辨明方向,确保组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行。
组织工作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实效上。作风建设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就在我们起草的每一份带着泥土气息的调研报告里,在每一次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促膝长谈的交流中,在推动一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的具体行动上。组工干部须常悟常进,坚决摒弃“材料秀”“盆景展”,杜绝“正确而无用的废话”,让“短实新”的文风成为常态。乡镇工作千头万绪,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任务中抓住关键,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解决党员群众急难愁盼。
组工岗位职责特殊,面临考验更为直接。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近年来查处的一些典型案例警示我们,作风堤坝的溃塌,往往始于对“一包烟”“一顿饭”的麻痹。在人情往来的乡镇环境里,组工干部更需常修常炼,模范践行“七个必须、七个严禁”,时刻警惕“小意思”背后的“大陷阱”,远离形形色色的“小圈子”。要如珍惜眼睛般珍惜组织部门“金字招牌”,在细微之处见精神,于无人之时守本心,让“大道”不偏离、“小节”不失范成为融入血脉的自觉。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如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身处基层一线,我们更应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将“常学常新、常悟常进、常修常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理论清醒引领行动坚定,用实干担当诠释枝叶情怀,凭严于律己守护清廉本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柯汶慧(黄冈武穴)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