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跳出季节局限,回应银发需求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9日10:33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山东聊城肯德基门店里的“”银发”聚集蹭凉,绝非偶然的夏日图景,而是老龄化社会叩问养老体系的隐喻。商业空间不经意间成为老年人的临时港湾,本质上是养老服务体系与老龄化社会节奏的一次错位提醒。如何让养老服务既有兜底的温度,又有适配的精度,这道考题丈量着文明发展的民生温度,需要跳出季节局限,以系统性思维给出长远答案。

公共服务设施的普惠性供给是首要基石。与其斥资建设更多示范型养老机构,不如先补齐身边的“便民短板”。可由街道办牵头、社区居委会配合,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通过盘活现有资源提升老年生活便利度。如明确文化馆、体育馆等公共场馆的“开放清单”,并且设置轮椅通道与升降设备,配备放大镜阅读器等辅助工具;在老年食堂增设“歇脚区”,即便不消费也能享用免费茶水;在小区角落搭建带充电口的遮阳棚,方便老人随时休憩;推动银行网点、超市保留人工服务窗口,设置高低错落的服务台,并划出“银发角”提供简易休息区;公交站台加装座椅、扶手与呼叫按钮,公交车内预留爱心专座并配备语音报站系统;公园、社区广场等休闲区域采用防滑地面,增设休息座椅与紧急呼叫装置。这些改造无需巨额投入,却能让老年人在日常出行、办事、娱乐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自然无需在商业场所“寄人篱下”。

社区养老服务的精细化升级是关键抓手。老人聚集在各类场所,有时不只是为了短暂停留,更是为了排遣孤独。所以养老服务不能止于“物质供给”,更要兼顾“精神滋养”。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核心区域,其养老服务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首先社区养老不能搞“一刀切”,同个小区里,70岁的老人可能还在跳广场舞,85 岁的老人却连下楼都难,服务得跟着需求走。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等因素,将老年人进行大致区分,如将高龄、特困、失能、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提供一对一的精准照护和优先服务。而对于有家人照料且生活自理的老年人,则可通过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等方式,补充其精神文化需求。其次,政府可加大对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投入,让其成为集“休憩、社交、文娱”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既要有舒适便捷的活动空间,也要有棋牌桌、书画案、健康监测仪等硬件;既要有专业社工组织的健康讲座、手工课堂,也要有邻里间自发的茶话会、棋牌赛。让社区真正成为老年人 “家门口的养老院”,满足了老人身体舒适、精神充实的双重需求。

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是重要保障。养老服务并非政府“独角戏”,需政府、商家、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职责,如街道办牵头成立“夕阳红互助会”,通过定期协调会促进合作;社区则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了解老人需求的同时整合志愿者、驻区单位等资源。例如发动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买菜、协调药店开展每月免费体检、餐馆提供老年营养餐配送、理发店推出上门理发服务等;鼓励企业开发适老产品与服务,如简化操作的智能穿戴设备、提供紧急救援的居家安防系统;支持社会组织培育专业养老社工队伍,开展心理慰藉、法律维权等专项服务。对积极参与适老服务的市场主体,可通过官方公示、信用加分等方式给予褒奖,形成良性循环。

银发浪潮奔涌而至,适老服务已从“选择题”变为 “必答题”。从肯德基里的临时蹭凉,到社区里的常态关怀,改变的不只是老年人的生活场景,更体现着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怀态度。若适老化成为城市建设的默认参数,细致关怀融入社区服务的每个细节,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其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便会从愿景照进现实。这无关季节流转,只因为,今天对老年人的善待,就是明天留给我们自己的温柔。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迎(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 草埠湖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