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从“专利护航”看中国企业出海的质变与底气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09:3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当宇树科技从全球780多家企业中突围,摘得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时,我们看到的这枚奖牌背后,是近200项授权专利与5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构筑的“护城河”。这不仅是一家中国企业的荣光,更折射出中国知识产权“出海”的历史性跨越,从“世界工厂”的产品输出,到“创新实验室”的技术赋能,中国企业正以专利为桨,在全球竞争的深海中破浪前行。

知识产权“出海”,曾是中国企业绕不开的“生存考题”。早些年,海信的Hisense商标在德国被抢注、瑞幸咖啡商标在泰国遭仿冒,这些教训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没有知识产权护航的出海,如同在暗礁密布的海域里裸泳。如今,“市场未动、专利先行”已经在中国企业中达成共识。长城汽车在产品进入海外市场前18—24个月就完成了核心知识产权的布局,累计申请海外专利近3000项,用“专利盾牌”规避了侵权风险,更加锻造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种转变,本质上是企业从“卖产品”到“塑品牌”的思维升级。知识产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而是市场准入的“通行证”与品牌价值的“压舱石”。

当下的知识产权“出海”,正呈现出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鲜明特征。2024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的背后,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集体发力。华为每年将2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在5G通信等领域构筑起标准必要专利高地;宇树科技以机器人领域的硬核专利,让中国创新站上全球领奖台。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应对海外纠纷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2024年以来海外知识产权诉讼胜诉率超70%,打破了“中国企业怕诉讼”的刻板印象。这种底气,既源于技术实力的硬支撑,也来自对国际规则的愈发熟稔。当企业学会用专利的武器捍卫权益,才真正具备了参与全球博弈的资格。

而知识产权“出海”的更高阶形态,是从“防御工具”变为“盈利资产”。宁德时代2024年靠知识产权斩获数十亿元收入,其技术授权模式让电池制造技术成为“可交易的商品”;华为构建的专利池,让数百家企业通过交叉许可实现共赢,既降低了行业交易成本,也让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过去,我们为使用海外专利支付高额费用;如今,中国企业正通过知识产权运营,从“付费方”变为“收费方”。从“保护自己”到“赋能行业”,知识产权成为撬动全球资源配置的新支点。

更深层来看,知识产权“出海”的浪潮,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新三样”产品之所以能畅销全球,是因为绿色低碳技术专利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所构筑起的技术根基;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不断出现中国突破,专利申请量的攀升不过是创新活力的自然流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无论是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还是构建“四边联动”的国际合作网络,中国都在完善自身专利保护体系的同时,持续性地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规则的制定。

从海信的商标维权之痛,到宁德时代的专利盈利之喜;从“为他人代工”的小心翼翼,到“以技术赋能”的从容自信,知识产权“出海”的轨迹,勾勒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进化路径。这不仅是企业个体的成长叙事,更是一个国家创新实力的集中彰显。当越来越多中国专利成为全球标准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创新浓度”必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动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写下更具分量的中国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晶晶(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群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