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是世界防溺水日,当七月的蝉鸣伴随暑气蒸腾,看似平静的池塘、波光粼粼的河流、甚至是城市角落不起眼的工地水坑,都可能成为吞噬少年生命的“隐形漩涡”。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再次将聚光灯投向暑期安全的头号威胁——溺水。守护孩子安全,是一场必须赢在起点的赛跑。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溺水悲剧表面看是意外,实则暴露出防护体系的薄弱之处,安全教育若止于纸面说教,监护责任若流于形式松懈,水域防护网络若松散无力,那么悲剧的阴影便难以驱散。与其在事故后追悔莫及,不如主动构建“预防为主”的安全生态,让每个孩子真正掌握识别水域风险、规避危险、科学自救的能力。
防溺意识的根基,需从“知道”走向“懂得”。成长需要亲水的快乐,更需要识别风险的智慧。防溺水教育不该止于惨痛案例的警示,更应让孩子在实景演练中学习识别水域危险,如何在湍急水流前驻足、如何辨识水下暗流漩涡、掌握正确的自救与呼救方法。当安全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敬畏生命的种子才算真正在心中扎根。同时,学校与家庭间亟需建立“家校联动”机制,结合暑期特点开展高频次、针对性警示,明确水域活动监护责任,形成教育闭环。
家庭作为安全港湾,责任在于“陪伴式引导”。水域监护不是亦步亦趋的看管,而是陪伴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家长需合理规划暑期亲水活动,避免孩子长时间在无人看管水域逗留,时刻掌握孩子水上活动去向。尤为关键的是以身作则,不轻视任何一片水域的危险,不因“只离开十分钟”而心存侥幸,让对水域的敬畏在无声的榜样示范中流淌进孩子的日常。当水域安全成为家庭户外活动自然的一部分,它便能内化为孩子一生的行为自觉。
水域防护网,需由“单线”编织为“合力”。单靠一方的力量无法承载生命之重。水务、城建、应急等部门应对辖区内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工地水坑等危险水域进行全面拉网式排查,在水域周边增设坚固防护栏、配置足量救生设备、设立醒目警示标识。更重要的是组织村社干部、志愿者、水域管理员开展常态化巡查劝阻,特别是在午后、傍晚等事故高发时段,织密动态防护网。只有当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社会组织都成为防护网上紧密咬合的绳结,才能编织出让孩子安全亲水的“防护网”。
暑期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清凉中感受自然,在探索中收获快乐。与其被动等待“亡羊补牢”的叹息,不如主动行动,以更扎实的教育、更专注的监护、更严密的防护为孩子们撑起一片亲水的安全天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