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及金字塔的神秘轮廓到中国长城的蜿蜒巨龙,从柬埔寨吴哥窟的石刻微笑到意大利庞贝古城的永恒瞬间,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璀璨结晶,跨越时空界限,成为联结世界的精神纽带。近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报告,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更以“OPEN”创新范式为全球文明守护提供了东方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文化力量。
文明的根系,在于坚守自身脉络,更在于开放包容的胸怀。中国“贡献原创”的理念,在守护文化主体性中彰显世界价值。良渚古城遗址通过“数字考古”技术还原5000年前的水利系统,既守住了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也为全球早期城市文明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殷墟甲骨文的数字化传播,让刻在龟甲上的文字成为跨越国界的“活态教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始终以开放姿态推动文明对话,敦煌研究院向全球开放30个洞窟高清影像,故宫与威尼斯共享古建监测技术,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和包容共存的文明相处之道。
保护的智慧,在于坚守底线思维,更在于平衡发展的艺术。“保护第一”不是将文化遗产封存为冰冷标本,而是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丽江古城通过限流管控与业态规范,既守护了纳西族民居的原真性,又让游客触摸到活着的民族记忆;福建土楼以“居民参与+文化传承”模式,实现了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社区治理的双赢。这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辩证思维,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柬埔寨吴哥窟修复中,中国团队采用的“最小干预”原则,让千年神庙在修复后仍保持历史肌理;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修缮时,中方技术与当地工艺融合,使丝绸古道的文明印记永续传承。
协同的力量,在于打破地域壁垒,更在于构建命运共同体。从“一带一路”沿线文物保护援助到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立,中国始终是世界文化遗产治理的积极建设者。中埃联合发掘孟图神庙,解开古埃及文明与东方贸易的密码;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对话;腾讯与巴西国家博物馆合作重建文物模型,让数字技术成为跨越半球的保护利器。这些实践印证了报告中“强化协同”的深意:当中国援尼团队为尼泊尔九层神庙编写灾后保护指南,当中国考古队在肯尼亚培训当地学员,人类文明的守护已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形成跨越国界的合力。
保障的基石,在于制度创新,更在于文明担当的延续。中国构建的“法治保障+科技赋能+人才共育”体系,为全球提供了可持续保护方案。殷墟遗址的2650个高清摄像头织就防护网,三星堆的3D打印技术让文物“重生”。这种全方位保障机制,正在惠及更多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借助中国信托基金,助力非洲三国遗产地列入世界名录;东阳木雕匠师赴德国传授榫卯技艺,让东方智慧修复西方古建。正如报告所强调,唯有将保护责任转化为长效机制,人类瑰宝才能真正代代相传。
站在郑州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的聚光灯下,这份报告不仅是中国实践的总结,更是向世界发出的邀约。当世界文化遗产面临气候变迁、过度开发的共同挑战,当敦煌壁画与文艺复兴画作同样需要科技守护,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天下一家”的情怀,践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明箴言。让我们以中国方案为借鉴,以国际合作为纽带,共同为人类文明瑰宝筑牢守护屏障,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在互鉴中永远芬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铭昊(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