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地铁纳凉有关怀,人民城市为人民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10:2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盛夏正午,烈日炙烤下的街道行人稀疏,而武汉地铁27℃的清凉却如一股清泉,浸润着整个城市。在专门设立的纳凉区域里,老人倚着长椅闲话家常,孩童捧着书本静静阅读,刚收工的工人闭目小憩,背包客摊开地图规划行程。这些身影与步履匆匆的乘客交织,构成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城市画卷,彰显出“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深刻内涵,映照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高度。

地铁纳凉的“温度”,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地铁纳凉这一小小举措,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武汉地铁共有247座地下车站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从客流密集的换乘大站到临近老城区的社区车站,都成了高温天里的“清凉驿站”。在司门口黄鹤楼站,纳凉区特意摆放了印有武汉地标图案的靠垫;在常青花园站,工作人员准备了免费的凉白开和应急药品;在武汉火车站,针对携带行李的游客增设了行李放置架。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让“纳凉”不只是简单的空间开放,更成为传递城市温情的纽带。当城市愿意为纳凉群众打磨细节,当公共资源能灵活对接民生需求,“发展为了人民”便有了最鲜活的案例。

地铁纳凉的“温度”,是注重治理投入的悄然转变。在过去,城市工作更多侧重于大规模的硬件设施建设,高楼拔地而起、路网不断延伸,更多追求的是“有没有”。如今,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变,城市工作更加注重内涵提质,开始思考“好不好”。江边的“城市阳台”遮阳棚、公园里的“共享纳凉点”、商超的“爱心饮水站”共同构成了高温天里的清凉网络。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降温触点”,编织成烈日下的“太阳伞”,让城市治理的“温度”由每位市民可及可感。这些治理投入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填充起城市钢铁“骨架”间的“血肉”,让“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有了最扎实的支撑。

地铁纳凉的“温度”,是舒适便利城市的建设密码。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列为重点任务,而宜居的精髓,正在于对群众的“微需求”的持续守护。武汉地铁纳凉与生态休闲广场、文化场馆的精神滋养形成呼应,共同勾勒出“出行便捷、生活惬意”的宜居图景;雄安新区将“15 分钟生活圈”理念融入社区设计,设置绿道连接校园、家园、图书馆和服务中心;石家庄以多维度打造宜居生活乐园,巧妙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建设口袋公园。这些城市的实践表明,宜居城市的建设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由无数个像地铁纳凉这样的“小确幸”累积而成,从保障出行顺畅到提供纳凉便利,从改善居住环境到完善公共服务,每一个细节的打磨,都让宜居变成了可触摸的现实。

地铁纳凉虽只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小细节,却从“小切口” 展现出“大民生”,它以“温度”为笔,以“为民” 为墨,勾勒出新时代人民城市的美好模样。当城市建设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关怀”,从“追求速度”转向“沉淀温度”,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模样,便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细节中,愈发清晰可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郑洋(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