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留才需走心,安居方乐业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9日21:1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人才是第一资源,家是第一阵地。7月21日,《住房租赁条例》公布,共7章50条,旨在规范住房租赁活动,促进住房租赁市场高质量发展。而早在2017年,武汉市就先后承接了国家住房租赁试点、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工作,在人才安居领域率先探索。

故土难回,良房难寻,租房何以可称“家”?武汉答案是为游子安一个家的“根”。武汉市作为科教重镇,目前拥有各类高等院校89所,在校大学生数量高居全国第一,人才资源得天独厚。但要进一步把人才的账面数量转化成支点建设的真才实量,在于用舒适“小窝”温暖漂泊“心窝”,最后建成人才汇聚的“金窝”。

打造舒适的“小窝”,要先行一步,给足高质量的房源供给。2017年以来,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通过“四个一批”(新建、配建、改建、盘活)等方式,累计建设筹集人才租赁房近6万套(间),发展专业化租赁企业近500家。但和每年近40万的毕业生数量相比,人才住房供给仍需努力。一方面,供给的“小窝”数量必须足。极目楚天阔,江城的气度在于大庇天下寒士。应当进一步结合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工作,既做到统筹建设,让房源向人才聚集地倾斜,又做到星罗棋布,辐射惠及武汉13区各类、各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供给的“小窝”还必须得优。吸引人才不是一时之举,是长久之功。住房质量就是口碑,要加强房屋质量监管,从建筑材料到施工工艺,都要高标准、严要求,打造安全、舒适且环保的居住空间,坚决杜绝“串串房”“甲醛房”“隔断房”,让人每天下班踏入家门便能感受到家的安全感。

温暖漂泊的“心窝“要多想一点,输出真用心的配套服务。租房入住是一个全流程的体验,近4万套的人才住“房”如何成为人才之“家”,关键在于每一个环节的用心服务,实现城与人的交融。一方面,完善基本的生活设施。摒弃“房子有了就行”的敷衍思维,坚持设身处地、多想一点,“房子建哪方便上下班、上下楼电梯够不够用、吃喝运动能不能满足”,把硬件服务做到位。另一方面,让人文关怀温暖人心,通过党建引领、阵地打造等方式汇集多元力量共建宜居、安居的青年之家,将房子建成工作之后的避风港、业余休闲的主阵地、融入武汉的过渡区。在江汉区红T时尚创意街区,有着一片近4000平方米的青年活动空间,党群活动中心、同心书吧、同心健身房、秀场、露天广场一应俱全,常态化举办的“红T读书会”“文艺沙龙”“青年创业我来说”各类活动让身处异乡的人在这个“小窝”找到归属,在武汉享受到家的温馨感。

建成聚才的“金窝”,要深耕一处,构筑常态化的制度保障。让人才住房从“短期的福利”变成“长久的依靠”,离不开实打实的规矩护航。实践检验下,武汉坚持政府主导、市区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通过建机制、出政策、育主体、筹房源、搭平台、强监管,蹚出了一条具有“武汉特色”的发展租赁住房之路。现在,借助安居链、武汉组工、武汉人才安居等平台,青年人才能够足不出户地了解房源信息、完成租房申请和审批、享受住房补贴,进而乐居武汉。百尺竿头仍可更进一步,未来,应当做好监管与保障并举,实现各区住房资源互通,严厉打击违规转租、转借人才住房等行为,维护住房租赁市场秩序。通过常态化制度为人才吃下“定心丸”,让人才安心扎根武汉,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使武汉成为人才向往、人才汇聚的“金窝”,成为百万新武汉人发自心底认同的家。

山峦相间,千湖汇聚,地势成就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先天禀赋;海纳百川,群英荟萃,人才终成武汉“支点建设”的核心引擎。择高而立、向上而行,自2017年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武汉已连续7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基础在于人才去留。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要扎扎实实做好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服务,打响武汉“招才引凤”的金招牌,让天下英才想着来、住得好、留得下,让大武汉人更多、才更优、事更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从政(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花楼水塔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