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完善“碳普惠”,释放“绿动力”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17:3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两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而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碳普惠作为一项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通过量化个人、社区及企业的低碳行为,借助政策支持、碳交易、商业激励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已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武汉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依托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选址武汉的优势,持续推动碳普惠机制建设,助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制度筑基,为“绿”塑“形”,政策引导为碳普惠筑牢了“四梁八柱”。《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碳普惠管理体系、平台体系等5项重点任务,为碳普惠装上了“导航系统”。近日,武汉发布了3项碳普惠方法学,为汽车、建筑、饮水三大领域的碳普惠项目提供了科学的核算标准和实施指南。从实施方案到场景评价规范,一套完整的“武汉标准”为碳普惠搭建起四梁八柱。这种顶层设计的智慧,既让政府控碳有章可循,又让企业减碳有规可依,更让个人低碳有径可走。当制度框架足够稳固,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便有了底气,湖北全省的推广复制也有了范本。在武汉经验的催化下,全省碳普惠体系建设方案应声落地,黄石“碳绘黄石”平台亮相,宜昌聚焦交通减排方法学探索,“宜林碳惠”正式上线运行……统一平台的建设正凝聚起“湖北力量”。

数字赋能,融“绿”于“行”,技术创新让碳普惠拥有了“火眼金睛”。全国首个打通政府、企业、个人三端的碳普惠平台“武碳江湖”用区块链和AI技术将抽象的“碳减排”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具体行为。骑车通勤、垃圾分类、闲置物交易等日常小事通过23条碳数据传输渠道被精准捕捉,让每个市民都能清晰看见自己为“零碳江城”付出的努力。花楼水塔街道依托零碳智慧运营平台实现能耗精细化管理,打造成为“全省首个零碳机关”。汉兴街道设置垃圾分类“碳”积分小程序二维码,商户可通过扫码反馈问题或获取分类指南及积分兑换,形成“宣传-落实-反馈”闭环管理。这种“科技+民生”的结合,不仅让低碳行为有了仪式感,更打通了从意识觉醒到行动自觉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激励,点“绿”成“金”,激励闭环让碳普惠实现了“价值变现”。2025年5月,武汉市民魏女士用4.5万克碳减排量抵扣90元房贷利息的新闻引发热议。这样的模式创新将个人碳账户与金融信贷体系进行联动,开启了“个人碳资产金融化”的先河。“武碳江湖”与滴滴、支付宝、美团等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互通,用户可用积分兑换礼品。在北湖街道新华小区,居民可通过“碳币”在绿色零碳循环超市兑换商品。植树造林、风力与光伏发电等绿色项目的碳减排量可以出售给高排放企业,“平台归集减排量”模式也让居民个人产生的碳普惠减排量用于控排企业履约。以中碳登大厦为圆心,3公里半径内的“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初具规模,绿色经济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绿色金融、奖品兑换、碳排放权交易等价值激励创新机制正将绿色涓滴汇成金色收益之河。

长江奔涌,东湖浩渺。勇当“碳”路先锋的武汉正在书写一个朴素的真理:生态文明建设,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政府引导、科技助力、全民携手的“幸福接力”。当制度之基稳固、数字之力贯通、创新之泉奔涌,绿色行为便不再是理念倡导,而能成为个人增收、企业增效、城市增质的金色动力。当每个低碳行为都能收获回响,当每个绿色选择都能看见“钱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必将更加鲜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帆(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汉兴街道)

责编: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