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宋代文学家苏轼晚年于岭南所作此诗,诗中的“青林”经后人考证,应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一类植物,红树林。红树林不仅为鸟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而且在防浪护岸、防灾减灾、调节大气、净化水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被誉为“海岸卫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7月26日设定为世界红树林日,旨在提高人们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并鼓励寻找可持续管理保护和使用红树林的解决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得到高度重视。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2022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列出专门条款规定,将红树林湿地纳入重要湿地名录,《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也将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修复重点支持范围。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考察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我国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国家之一。为持续保障红树林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我们还需做到更多。
强化制度保障,筑牢红树林保护根基。红树林的生长繁殖有其独特的规律,我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建立健全红树林资源保护考评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激励各方积极履行保护责任,确保红树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加强红树林资源的网格化管理,将保护区域细化到每一个网格,明确责任主体,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管理。落实生态补偿制度,让因保护红树林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地区和群众得到合理补偿,激发他们保护红树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加强保护与修复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带动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深化技术应用,攻克红树林保护难题。科研是推动红树林保护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加快培育生态保护领域的科研人才与团队,凝聚多学科研究合力,形成强大的科研攻坚力量。在红树林品种选育方面,加大科研投入,筛选出适应不同环境、生长性能优良的品种,为红树林的扩种和修复提供优质种源。开展引种实验,探索将其他地区的优良红树林品种引入本地,丰富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加强栽培抚育技术研究,提高红树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建立科学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红树林健康生长。加大对珍稀物种的保护力度,通过建立保护区、开展人工繁育等措施,拯救濒危物种,维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进一步探索氮磷修复技术,突破红树林修复关键技术制约,提高红树林修复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推动红树林保护区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分享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共同提升红树林保护水平。
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红树林保护合力。红树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要加强红树林生态保护的科普与宣传,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展览展示、主题活动等形式,向民众普及红树林的生态知识,让民众了解红树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在保护区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写生馆、野外观察点等,为民众提供亲近红树林、了解红树林的平台,让民众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保护红树林的意识。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红树林保护修复,通过设立公益基金、开展慈善捐赠等方式,拓宽红树林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红树林保护项目,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局面。让尊重红树林、呵护红树林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自觉。
红树林,这一“海岸卫士”,承载着生态平衡的重任,寄托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坚定的决心、有力的举措,守护好这片珍贵的红树林,让它们在海岸线上茁壮成长,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川(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唐家墩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