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用智慧守护 “夕阳美” 让晚年生活有品质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4日11:2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当人口老龄化遇上人工智能浪潮,两个时代命题的交汇点,正孕育着养老产业变革的新机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4亿人,占比18.7%,养老服务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以改革思维激活技术潜力,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赋能养老产业,不仅是应对“银发浪潮”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破解养老产业瓶颈,需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长期以来,我国养老服务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倾向,不少养老机构建成后因运营成本高、专业人才缺失而难以为继。改变这一现状,需从补贴机制入手,将政府支持重心从养老设施建设转向运营服务,建立与长期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挂钩的补助体系。通过“政府补一点、保险付一点、个人掏一点”的费用分担机制,既能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又能激励养老机构提升服务质量。与此同时,针对基层养老机构“招人难、留人难”的痛点,应着力培养跨专业“全科型”护理人才,打造兼具医疗护理、心理疏导、智能设备操作等综合能力的人才队伍,以专业化服务降低运营成本,让优质养老资源向基层延伸。

技术赋能养老,要从“看得见的服务”向“看不见的守护”延伸。随着居家养老成为主流选择,如何让老年人在家中享受专业照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身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借助大数据分析预判健康风险,让居家养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推动养老产业升级,需要重塑产业发展坐标系。智能家居不应只是年轻人的“时尚单品”,更应成为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将智能家居纳入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能撬动更大市场需求,智能床垫监测睡眠质量、紧急呼叫系统联动社区服务中心……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正让居家养老从“有人看护”的初级阶段,迈向“智慧守护”的高级形态。

养老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本质上是用技术温度消解老龄化焦虑。当AI护理机器人能陪老人聊天解闷,当智能系统能精准匹配养老服务需求,当“时间银行”等互助模式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可信存证,养老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将成为充满温度的生活场景。这既需要企业深耕适老化技术研发,也需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更需要全社会树立“科技向善”的理念,让每一项创新都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科技为民”,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在人工智能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今天,唯有以机制创新破除发展障碍,以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品质,才能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智慧晚年。这不仅是对“老有所养”承诺的践行,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民生领域的生动体现,让前沿技术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夕阳红在科技赋能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姜秀芬(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