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乡音常被视作“小众杂音”,甚至被误认为阻碍文明传播的“绊脚石”。然而,武汉黄陂大余湾讲解员鲍玉荣的故事,却为我们撕开了认知的盲区。当她用地道的黄陂乡音讲解古村建筑、宗族伦理时,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语调,恰是激活文化记忆的钥匙。乡音从来不是传承的障碍,而是地域文明最生动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脐带。
乡音里沉淀着文化最本真的密码。语言学家曾说,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每一个发音、每一处语调,都镌刻着地域的历史基因。鲍玉荣讲解“天井四水归堂” 时,“敞亮”二字的方言韵律,精准传递着古人“藏风聚气”的生存哲学。还有“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前有照,后有靠”,看似朴素的字句,实则是古人对风水、生计的千年总结。当黄陂话的语调裹着这些智慧流淌,砖石瓦砾便有了呼吸,古村的一砖一瓦都成了会说话的文化标本。正是乡音的这种“在地性”,让文化传承跳出了书本的抽象,变得可感可触、有血有肉。
在全球化与标准化的浪潮中,乡音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有人担心乡音会阻碍文化交流,但鲍玉荣的实践给出了相反答案,当她用黄陂话为外地游客讲解时,乡音非但没有造成隔阂,反而因其中的文化独特性引发了更深层的共鸣。游客们从 “冇得话说”的赞叹中触摸黄陂人的直爽,从“拜拜”的祭祀用语里感受对传统的敬畏,这种跨越语言表层的文化共情,恰恰是乡音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多样性。正如大余湾的古宅既保留着徽派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荆楚文化的特质,乡音的存在,让地域文明在与外界对话时,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精神标识。
目前,在鲍玉荣的影响下,一批年轻讲解员接过接力棒,让黄陂话里的文化密码得以代代相传。这种坚守印证了一个道理,乡音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语言复制,而是对文化基因的精准传递。当年轻一代用乡音复述古村传说时,他们传递的不仅是字句,更是藏在语调里的情感温度与文化认同。
鲍玉荣的乡音仍在古巷回荡,与檐角风铃交织成歌。这歌声里,有凌晨四点的诵读声、石阶上的膏药味,更有文化传承的热忱。她是教师,是讲解员,是志愿者,更是文化传承的常青树扎根故土,枝蔓牵连古今。当更多“鲍玉荣”涌现,当乡音与时代共振,我们终将见证古老文明会在乡音的滋养下,永远年轻,永远繁茂,持续书写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条剔除“杂音”的单行线,而是在多元共生中延续的长河。乡音作为这条河流里的独特浪花,既承载着“从哪里来”的记忆,也指引着“向何处去”的方向。当更多人像鲍玉荣这样,珍视乡音里的文化基因,我们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听见文明最动人的回响。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雪雷(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