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抗洪精神赋能马者村,“山水灾”蝶变“山水饭”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6日17:2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1061公里,是万里长江在湖北勾勒的“最长曲线”。水,既是荆楚大地的滋养灵韵,也是荆楚大地的治理考验。在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不仅在2020年沙子坝滑坡灾害中筑起生命防线,更是化作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让曾经危及民生的“山水灾”蜕变为助农富民的“山水饭”,成为湖北支点建设中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共生共荣的生动案例。

洪灾淬炼精神:从“生死时速”到“长效防线”

2020年7月,恩施市遭遇历史罕见强降雨,梅雨期累计降雨量达907毫米,突破1951年有记录以来的极值。持续暴雨诱发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地质变形,裂缝在7月17日被地质灾害监测员陈光明率先发现。他立即将裂缝照片上传至预警群,吹响“预警第一哨”。危急时刻,基层党组织成为“主心骨”,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党员干部带头挨家挨户排查险情,用“喊破嗓子、跑断腿”的韧劲组织1750户6579名群众紧急转移。村民们自发组成互助队,背老人、搬物资,“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合力,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这场硬仗,让抗洪精神在马者村的土地上扎下深根——“坚韧不拔”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灾难中攥紧的拳头;“敢于胜利”不是空洞的誓言,而是废墟上重建的决心。

灾后的马者村,把抗洪精神中的“底线思维”转化为“长久之策”。随着总投资65.94亿元的姚家平水利枢纽落地,这个曾被洪水威胁的村庄,迎来了发展的“硬支点”。工程将恩施州城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直接守护清江流域120多万人口的安全;配套的供水管网、交通便道、通讯基站同步建成,泥泞土路变沥青道,山间信号满格,曾经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成了支撑振兴的“基础底盘”。如今,汛期将至时,村民谭忠安粉刷民宿的身影里,再无当年的恐慌,只有对新生活的笃定,这正是水利工程赋予的安全底气,也是抗洪精神“防患于未然”的延续。

山水重塑价值:从“生态痛点”到“富民支点”

5年前,马者村的山是“滑坡隐患”,水是“堰塞风险”;5年后,同样的山水成了“金饭碗”。这种转变,源于抗洪精神中“顽强拼搏”的韧劲,更离不开基层治理对资源的精准转化。

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工作队对口帮扶的泉泉暖流,与本地“土、硒、茶、凉、绿”的资源禀赋碰撞出火花。村集体公司牵头,把6500亩荒坡变成精品茶园,500亩魔芋基地产出的精粉远销省外;八月瓜、车厘子等“小水果”成了游客追捧的“致富果”;“茶马古寨”的青石板路、“茶山盛景”的彩色步道、茶文化长廊串联起41家民宿,谭忠安的14间客房旺季一房难求,“吃山水饭”从梦想照进现实。乡村旅游节单日1.5万游客的热度,2024年村集体经济120万元的收入,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党员带头流转土地的担当,是村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是抗洪精神“众志成城”在产业振兴中的生动演绎。

双轮驱动支点:从“灾后重生”到“样板示范”

马者村的蝶变,内蕴着湖北支点建设的山区密码。以姚家平水利枢纽为代表的“工程支点”,筑牢安全屏障;以“山水饭”为核心的“产业支点”,激活富民动能。两者的叠加,正是基层治理以抗洪精神为魂,做好“山水文章”的智慧结晶。

如今,日间照料中心让孤寡老人三餐无忧,智慧导览二维码方便游客出行,“四清四整”行动中村民主动维护家园,让“治理有效”与“生活富裕”相互成就。从灾害中“抱团抗险”到发展中“共建共享”,抗洪精神早已超越应急场景,成为融入日常的发展基因。正如村民陈大姐所说:“当年扛过了洪水,现在就能端稳新饭碗。”

从“山水灾”到“山水饭”,马者村的故事告诉我们:抗洪精神从来不是过去时,而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灯塔”。在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上,这种扎根大地的坚韧与智慧,必将让更多“支点”在荆楚大地生长,书写更多“化危为机、向美而行”的振兴传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黎海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志灿(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