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读懂楚天首区再进位的“善作善成”之道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6日20:2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8月5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报告中包含了“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武昌区较去年再前进1位,排名第40位,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据了解,今年的《报告》将武昌区作为案例,解读了“十五五”期间百强区的发展新趋势:服务型制造与产业互联网平台将深度赋能城区企业,推动城区发展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链高端精进。

武汉滨江数创走廊的玻璃幕墙上,流动的数据光影与长江边的灯火交相辉映;400余家涉碳企业、机构“抱团发展”,从“中碳登”一栋楼宇的物理聚集,裂变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的澎湃动能;古香古色的昙华林,游客的脚步踏响青石板路,邂逅着阳光下的古城韵味……这就是2025年的武昌,一座半年GDP突破千亿大关的中心城区,以“向新而行”的主动身姿,在高质量发展的考卷上挥毫写下“善作善成”的生动注脚。

“善作善成”,意味着以最优路径达成最佳成效,核心在于“如何做”且“做得好”。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这一要求更显深意。如今的武昌区,路网通达四方,楼宇交织着繁华与宜居,创新活力处处涌动,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这座深植“楚天文脉”的魅力之城,正以拔节生长的昂扬姿态,依托场景营造、政策加持和创新引领,展示着加快建成“支点”中的“支点”的生动实践。

从“破冰突围”到“提质升级”,择高而立、向上而行的发展成色越来越足。当前,武昌发展已进入转型攻坚期,啃下难啃的“硬骨头”,是破局制胜的关键。“荆楚”人形机器人落户安家,并启动量产规划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开展多个应用场景的服务,全要素协同在武昌形成产业闭环;天猫优品华中区域总部入驻,牵引10家电家居企业集聚,构建起年销售额30亿元的电商生态链……从滨江商务区到“金融之城”,从产业“百花齐放”到集群协同并进,武昌的开放格局持续拓展。不仅如此,武昌区数字经济、双碳产业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等未来产业布局落子如飞。我们欣喜地看到,武昌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正从传统优势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延伸,这也必将让发展之路走得更铿锵、更坚实、更有力量。

从“按部就班”到“勇创一流”,攻坚克难、砥砺争先的奋进角色越来越显。面对百年变局下的机遇挑战,以往那种静态粗放、按部就班的方式难以为继,追求卓越、创造一流已成必答题。这就需要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魄力砥砺向前,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闯关夺隘,助推武昌发展一步步向前跃升。聚焦创新引领,打造珞珈北斗创新港、小洪山科学城构筑“空天信息+智慧交通”生态圈,上半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科创强区”的蓝图加速照进现实。与此同时,武昌区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创新招商模式整合集群链条、校友资源等要素,滨江数创走廊拓展至18栋楼宇、150万方,新注册数字企业企业激增245%。消费活力同样澎湃,SKP、武昌万象城等商业综合体加速汇聚人气,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0亿元、领跑全市,悄然实现从“去汉口玩”到“来武昌逛”的精彩蝶变。当传统底蕴与新兴动能交响,武昌正以“换道领跑”的胆识擘画发展新图景。

从“单方供给”到“双向奔赴”,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初心底色越来越亮。千亿级经济体量的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效能革命。近年来,武昌区持续做优“民呼我应”,将市长专线、城市留言板、“武昌微邻里”等统一整合,从企业和群众的真实需求中找到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突破口,并用心用情解决好。比如,针对居民反映的“吃饭难”“停车难”等问题,该区采取楼宇自筹、楼社共建等方式,建设白领食堂,并整合夜间楼宇闲置车位向周边小区居民共享,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更为人称赞的是,政务服务刷新“武昌速度”。该区在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打造“无差别综合窗口服务标准化”项目并通过国家验收,20余万件审批事项满意率达99.99%。“中午不打烊”“容缺办理”等贴心举措,让“在武昌,事好办”深入人心。

大江奔流,千帆竞发。从滨江数创走廊的数字浪潮奔涌,到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的绿色律动不息;从黄鹤楼畔千年文脉悠扬回响,到中碳登激荡全球碳交易脉搏……半年千亿的“武昌答卷”,正是“善作善成”的生动诠释。此刻,首义之区正以先行者的姿态,秉持“择高而立、向上而行”的战略定力,在支点建设征程中勇立潮头、争当先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慈镁(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