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8金1银4铜”的背后,是一张更大的湖北答卷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10:1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这个夏天,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湖北健儿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7位游跳选手共斩获8枚金牌、1枚银牌和4枚铜牌,金牌总数刷新我省单届世锦赛历史新高。其中19岁的湖北花游选手徐汇妍以个人斩获4金1银成为多金王,程子龙等年轻选手亦表现不俗,展现了湖北体育在“厚度与深度”双提升上的可喜成果。掌声与荣誉之外,更值得被看见的,是这份成绩背后所依托的人才机制与育人体系。从选拔到培养,从保障到转化,这些金牌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长期投入、系统支撑的阶段性回响。

湖北体育并不只在赛时发力,而是在平时打基础。近年来,湖北省围绕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持续深化布局,提出“61530X”后备人才行动计划,以省级体校、市州体校和县级体校为支撑,构建起覆盖广泛、分级清晰、梯次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正是这样的基层网络,让“冠军”的可能性不再遥远,而成为一条清晰可循的成长路径。

同时,湖北也在不断丰富体育人才的成长环境。从体教融合向纵深推进,到专项竞赛系统持续开展,从政策引导走向机制协同,体育不再是一小部分尖子的专属,而成为更多青少年的可达之路。尤其是在“项目进校园”“俱乐部联动”“赛事进学校”等体教融合举措逐步落地的背景下,体育正重新融入日常教育逻辑,成为育人全过程的重要一环。

竞技层面上,湖北省体育局以“一人一策”的方式提升专项训练的科学性,构建起体医融合、心理干预、数据管理等多元协同的保障体系,让训练走出“苦练出奇迹”的传统模式,转向“科学+精准”的现代路径。湖北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体操中心等专业单位,已将这种机制应用到运动员训练和备战全周期,有力支撑了国际赛场的稳定发挥。

随着各地持续推进退役运动员发展机制和体育人才多元成长路径,湖北也在积极打通从赛场到社会的衔接通道。通过完善体育技能人才等级评价、强化退役运动员实训计划、推进职业经理人等认证体系,湖北不断拓宽体育人才的社会身份认同与职业归属,延长其价值生命周期,稳固体育生态中的人才粘性。2025年启动的“体育人才五企行动”,更是将体育人才与赛事、企业、平台、投资等多元场景联动起来,使体育不仅是竞技荣誉的集中表达,也成为产业协同的内在支点。

这些系统构建,共同托举起了湖北体育的底气。这份底气体现在赛场上,是一次次超越与突破;体现在机制上,是一个个环节的精准协作;体现在未来,是更多孩子拥有梦想起点的可能。而真正决定湖北体育持续领先的,不是一次赛事多亮眼,而是这套体系是否能持续运行、不断优化、真正成为涵养人才的稳定生态。只有当基层体系能稳定输出、保障体系能精准服务、转化机制能有效延伸,体育发展才不会只依赖天赋型偶然,而真正成为系统性确定。

金牌的确值得欢呼,但它不应该是终点,而是一个指引方向的标注。湖北健儿的成绩值得骄傲,但更值得持续投入的,是让每一位未来的运动员都能在这里被看见、被培养、被成就。当更多像徐汇妍、程子龙这样的年轻运动员被科学培养、被机制保障、被社会认可,我们才更有信心说,湖北体育不仅在当下崭露头角,更具备持续领跑的可能。而这,不只是体育强省愿景的底气,更是一套治理逻辑能否真正贯通的试金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欣怡(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