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场名为“何以中国 和合共生”主题宣传活动在中国天津拉开序幕。这是为践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积蓄能量,去拥抱这场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对话。
“时不我待”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观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为政者,不熟悉历史,特别是中国史,没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 审视人类文明史,农业的兴衰直接决定着文明的存续。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我们能看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刻不能松懈。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地缘冲突频发、粮食供应链承压,历史的经验教训又在警示我们,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必须“只争朝夕”的关键时刻。晚一步,就可能面临被动;慢一拍,就可能错失良机。
“只争朝夕”体现在对当下挑战的积极应对。“和合共生”主题的核心。它要求我们,争科技创新的“朝夕”,加快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绿色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提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争分夺秒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争生态保护的“朝夕”,以刻不容缓的行动保护耕地、保护水源、防治污染,推动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共生”才是永续之道。争全球合作的“朝夕”,在动荡的世界中,更需争分夺秒地搭建对话平台、凝聚合作共识、畅通粮食贸易。天津的“和合共生”之约,正是要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发出加强国际合作、共筑粮食安全防线的强音。
再结合历史规律看,“时不我待”绝非盲目冒进,而是在深刻理解历史规律基础上的科学行动。如同城镇化进程有其客观规律,从快速增长到稳定发展,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农业发展同样有其内在逻辑。我们既要看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极端紧迫性,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也要尊重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科技创新的周期规律、生态修复的渐进规律,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历史的纵深感提醒我们,真正的“朝夕”之功,是方向正确、尊重规律、久久为功的奋斗。
天津之约,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的集结号。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必会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示主办城市的时代风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丽雅(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