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新办宣布,首列运营时速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将在成渝中线高铁投用,首列样车已于2024年12月在北京下线,2025年6月在湖北武汉—宜昌段完成试验,预计2026年投入商业运营,目前处于60万公里考核阶段,已经刷新全球最快高铁纪录。此消息一出,“高铁圈”沸腾。这条横跨长江经济带的“巨龙”,把湖北牢牢钉在了“时空折叠”的枢纽位置,这不仅是车速从350到400的简单叠加,而是湖北在新时代重新标注“发展坐标”的又一次起跑。
从“九省通衢”到“九州通缩”,官方给出的时间差。沿江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实现了“通衢”即路通到“通缩”即短时高效的转变,武汉至上海届时有望最快压缩至2小时30分以内;武汉至重庆届时有望最快压缩至4小时以内;武汉至成都规划目标最快压缩至5小时以内,意味着湖北从“中部之中”一跃成为“全国四小时产业圈”的核心。仙桃的莲藕、潜江的小龙虾,早上采摘,下午就能端上长三角的餐桌;鄂州的芯片、襄阳的新能源零部件,上午下线,傍晚即可抵达成渝整车厂。一条更快的高铁,让湖北的“土特产”升级为“供应链”,把“通道经济”写进了“产业经济”。
400公里时速背后的“湖北制造”,官方定点的湖北清单。制动系统方面,航天科工四十二所(襄阳)独家提供碳陶制动盘,400→0km/h制动距离≤6500m;降噪复合材料方面,同样由襄阳42所提供,车内噪声≤65dB(A);整车制造方面年,中车青岛四方(总部在湖北武汉设研发中心),中车长春长客(核心转向架零部件产自武汉江夏基地);试验路段方面,沪渝蓉高铁武汉—宜昌段(313km)是全国唯一为400km/h型式试验预留的新建线路。湖北的“隐形冠军”用技术托举国家名片,也让“湖北造”第一次在全球高铁竞赛中站上C位。时速提升的每一公里,都是湖北高端制造的“隐形勋章”。
高铁风驰电掣城市服务贴心,官方公布的枢纽方案。高铁越快,越考验城市的“贴心服务”。时速400公里带来的是瞬时流量,能不能把流量变留量,关键在站城一体化。武汉天河站、汉阳站两大高铁枢纽,正在复制上海虹桥“站到城”模式,出站5分钟进地铁,10分钟上四环线,15分钟到武广商圈。只有把“最后一公里”的微循环打通,高铁速度才能转化为城市温度。湖北的高铁故事告诉我们,中部崛起不是“被辐射”,而是主动把国家战略“贴地飞行”。
当CR450第一次以400公里时速掠过江汉平原,窗外的油菜花或许只是一片模糊金黄。但正是这片模糊,折射出湖北清晰的未来,在“快”与“慢”的辩证里,在“制造”与“智造”的迭代里,“轨道上的湖北”正在加速驶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春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才平(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