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以治理温度提升治理精度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1日17:52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河南鹿邑县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蹭饭”持续走红网络,他以自带食材到村民家“蹭饭”的方式走访调研,在餐桌旁听民声、记诉求,于拉家常中感知民心温度;通过短视频记录乡村日常、为特产带货,在解民忧中凝聚群众信任,通过蹭吃民饭蹭得人心,蹚出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径。

“蹭饭”书记的走红,探索出一条干部提能、治理增效的新方法、新路径,即以民心温度为尺,方可精准丈量并不断提升治理精度。这要求基层干部既要拉近干群关系,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把握民情,更要将调研成果精准转化为治理实效,在乡村振兴一线炼本领展作为,让治理举措精准对接民之所需。

以民心温度丈量治理精度,做“接地气”的“蹭饭式”干部。群众的心里话,不在会议室的汇报材料中,不在电脑上的文件夹里,而是藏在灶台上的蒸汽里、田埂边的闲聊中。倘若干部以“完成任务”的心态下基层,隔着车窗看民情,自然听不到掏心窝的话。董桂林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办公室”搬到了群众家里,用“添双筷子”的亲和拉近干群关系,在拉家常中摸清村民“难点”,在话桑麻时找准发展“堵点”。主动贴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绝不是空喊口号,而应如董桂林“身入”更“心入”,让调研冒热气、接地气。

以民心温度丈量治理精度,做“落地有声”的“蹭饭式”干部。董桂林的视频里满是对村民诉求的回应,老人缺药了及时协调、农产品滞销了帮忙带货......若只把“蹭饭”当表演,调研结束后问题依旧只能是“白纸黑字”,这样的“蹭饭”只会沦为新的形式主义。真正的“蹭饭”,是带着问题去、想着办法回,把收集到的意见清单变成任务清单,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做到听民情解民忧,让每一次餐桌对话都转化为实在的治理成效。

以民心温度丈量治理精度,做“不踩红线”的“蹭饭式”干部。董桂林每次上门都自带慰问品,这看似微小的细节,实则是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原则的坚守。现实中,个别干部借“调研”之名“违规吃喝”,不仅无法听取真正民声,还加重群众负担。走访调研必须要有清晰的纪律边界,坚决不吃“霸王餐”,不干扰群众正常生活,始终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记在心里、落在实处。唯有守住底线,才能让“蹭饭调研”保持纯粹性,让群众从心底里愿意“添双筷子”。

干部脚下的泥土,沉淀心中对百姓的真情。与群众的餐桌、百姓的田野离得越近,政策落地就越精准。“蹭饭”式走访调研,是干部筑基提能的“练兵场”,即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学会用群众语言解释政策,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积累治理经验,最终实现从“走进群众家里”到“走进群众心中”的跨越。“蹭饭书记”为我们年轻干部上了一堂重要的课,基层治理的“通关密码”不仅在文件里,更在千万张热气腾腾的餐桌旁,在千万亩生机盎然的田野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孟成真(“青苹果乐园”团队、江夏金口街道办事处)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何青】